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我們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新征程上,必須始終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工作不放松,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斷培育新發展動能、新經濟增長點,夯實增進民生福祉的物質基礎。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起點,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是十分重要而艱巨的任務。要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穩定和擴大就業崗位,突出就業優先導向,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流動的體制和政策弊端。要穩定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更大力度挖掘各類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崗位潛力,努力創造更多適合畢業生的優質崗位。要穩定農民工特別是脫貧人口務工規模,用好外出務工和就近就業兩條渠道,發揮帶動就業創業、助推產業發展的作用。
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體系是民生安全網、社會穩定器。要著力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精準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加大普惠性人力資本投入,完善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同時,要大力促進市場競爭與慈善事業發展,促使市場主體與社會組織參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張 超
(作者系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安徽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