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黨的二十大就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重大部署。全國宣傳部長會議進一步強調,要加強高質量文化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高品質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高質量文化供給,既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
高質量文化供給的“高”,應當體現為思想領航的“高度”、主流輿論的“高昂”、文藝創作的“高峰”、產業發展的“高招”、為民服務的“高效”。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衷心擁護“兩個確立”,忠誠踐行“兩個維護”,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宣傳部長會議精神,著力從底蘊厚重的安徽傳統文化中開掘力量源泉、從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的生動實踐中彰顯時代精神、從江淮大地的美好生活中擷取創作素材,譜寫好豐富高質量文化供給、建設高品質文化生活的安徽篇章。
聚焦“兩個結合”,開展高水平文化研究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植根中華文化沃土,注重從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的歷史傳統、濟世安民的學術源流中汲取養分、采擷英華,是“兩個結合”的光輝典范。我們將:
抓好資源聚合,著眼增強安徽文化歸屬感和軟實力,分類梳理文化脈絡、傳承文化基因,圍繞打造“新時代徽風皖韻”文化標識,系統構建涵蓋皖北、皖中、皖南等地理空間的省域文化共同體,著力提煉徽文化、淮河文化、老莊文化、桐城派文化等地方文化的統一精神內核,揭示背后的深層次文化邏輯、歷史邏輯,不斷培厚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土壤。
促進力量聯合,與中央有關單位合作辦好新時代改革發展論壇、徽學學術大會、淮河文化論壇、紅色文化研討會等全國性研討平臺,聚焦重點課題,開展聯合攻關,推出更多反映安徽實踐、彰顯安徽特色的高質量研究成果。
2022年6月25日至26日,由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院共同主辦的第二屆紅色文化論壇暨大別山精神研討會在安徽省金寨縣舉行。圖片來源:新華網
深化內在契合,深刻闡釋馬克思主義胸懷天下的文化理想、集體主義的文化邏輯、家國一體的文化倫理、互鑒包容的文化特質,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宇宙觀、國際觀、社會觀、道德觀,深入研究兩者的高度契合性在安徽的具體體現,不斷激活文化傳統的精神內核,彰顯科學理論的氣度神韻。
堅持“兩個鞏固”,厚植高層次文化自信
新時代十年,中國人“平視世界”的底氣更加充足、文化自信更加堅定,展現出自信自強的鮮明精神氣質。這種文化自信,源于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的持續鞏固,源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承弘揚,源于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心。我們將:
自覺當好“兩個鞏固”的忠實建設者,用更加扎實的理論武裝凝心鑄魂,高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為安徽發展擘畫的宏偉藍圖、對江淮兒女寄予的殷殷囑托,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強化理論學習“列席旁聽”,通過開展“舉旗幟·送理論”專題宣講、打造《理響新時代》融媒理論節目、舉辦“書香安徽”讀書報告會等方式,全方位呈現領袖關懷,深層次展現領袖情懷,多角度刻畫領袖形象,讓黨的創新理論扎根腦海、浸潤心田,讓核心意識融入血脈、鑄入靈魂。
用更加生動的輿論引導加油鼓勁,堅持自信自強、團結奮斗的宣傳主基調,實施安徽新時代重大事件、重大工程新聞紀錄工程,著力把政策舉措講清楚、發展故事講生動、現實問題講透徹,以安徽視角、安徽實踐印證和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匯聚緊跟總書記、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用更加有力的言論辨析舉旗亮劍,針對形形色色的錯誤思潮、態度曖昧的灰色地帶,特別是消解社會共識、瓦解人民斗志的言論,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器主動出擊、堅決反制,理直氣壯開展東西方比較,鏗鏘有力回答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堅定維護政治安全、意識形態安全、文化安全。
把牢“二為”方向,共享高效能文化服務
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既是對文藝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文化建設各項工作的重要遵循。我們將:
著力提升供需對接的精準度,把增進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作為重要標尺,把群眾“表情包”作為工作“風向標”,推行按需制單、百姓點單,將選擇權、評價權交給群眾,精心辦好群眾喜聞樂見的“有戲安徽”“文化惠民消費季”“戲曲進鄉村”“文化名家進校園”等活動,真正把服務送到群眾心坎上。
2022年1月21日,2022年全國“村晩”示范展示點當涂縣大青山桃花村專場精彩上演。衛學超/攝
推進方法手段的數字化,深入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推進公共文化資源數字化應用轉型、文化服務要素數字化發展,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安徽省域中心,加快推進智慧廣電、智慧圖書館、智慧博物館建設,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隨時可享、觸手可及。
完善服務平臺的承載力,統籌城市鄉村、政府市場、線上線下、群體個體,動態調整優化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布局,因地制宜建設城市文化會客廳、鄉村文化禮堂、鄉村“復興少年宮”等一批公共文化“微地標”,全面構建“15分鐘閱讀圈”,努力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公共文化服務。
踐行“雙百”方針,打造高品位文化產品
進入新時代,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化需求高品質、個性化的特點更加明顯。我們將:
牢牢把握方向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引導文藝工作者樹立崇高偉大的文藝使命、叩問心靈的時代脈搏、宏闊敏銳的世界眼光、深沉厚重的家國情懷、守正創新的藝術執著、純正高尚的人品格調,做到創作與修身共進、人品和藝品俱佳。
潛心打磨精品力作,加強對重點題材創作的整體規劃、原創支持和專業指導,深入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每年重點抓好“六個十”:10部文學作品、10部圖書、10部影視劇、10部舞臺劇、10首歌曲、10部網絡文藝作品,形成一批具有歷史高度、體現“四個謳歌”、彰顯徽風皖韻的優秀作品。
在蚌埠市舉辦的中國第三屆花鼓燈歌舞節上,花鼓燈演員在表演大型主題歌舞《大河之約》。李博/攝
培育壯大人才隊伍,以“江淮文化名家”培育工程為抓手,創新人才“引育留用”體制機制,探索建立文藝人才周轉池,創新人才資助方式,推行“揭榜掛帥”等制度,打造人才成長的平臺、干事創業的舞臺,形成精品迭出、人才輩出的生動局面。
深耕文化“雙創”,培育高能級文化業態
安徽豐富多元、錦繡多姿的歷史人文積淀,為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豐厚土壤、廣闊舞臺。我們將:
強化重大項目帶動,滾動充實省級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重點項目庫,謀劃推進一批文化創意、數字出版、電子競技、康養旅居等重大項目,建設合肥都市圈文化發展核心區、大別山等革命老區紅色旅游發展示范區、徽州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打造皖江文化發展集聚帶、淮河文化發展集聚帶,形成產品特色鮮明、產業錯位發展的良好格局。
2022年暑期,文化和旅游部、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聯合推出“鄉村是座博物館”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128條,安徽省有2條精品線路入選,圖為旅游線路中的景點之一——中國(合肥)非物質遺產園棲鳳樓。圖片來源:合肥發布
強化模式業態創新,堅持創意為王、技術賦能、文化加持,跟進疫情防控新形勢、群眾消費新需求,積極發展數字娛樂、網絡視聽、線上演播、數字藝術展示、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努力在文化與教育、科技、旅游、金融、人工智能等跨界融合領域搶先推出一步、搶占一席之地。
強化資源要素賦能,建好用好文創園區、產業基地和重大活動平臺,充分發揮安徽文化和數字創意產業投資基金、沄徽文化數創投資基金作用,加大地方政府專項債、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支持力度,打造全鏈條文化投融資服務體系,帶動優質資源高效集聚,持續夯實文化軟實力、筑牢發展硬支撐。
(作者為安徽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
資料來源:《時事報告》2023年第2期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