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能源安全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源泉,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能源發展形勢,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不斷增強能源供應能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有力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氣候變化和能源問題是當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戰,事關國際社會共同利益,也關系地球未來。能源作為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能量和物質財富的同時,人類活動大量使用化石能源造成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急劇增加,尤其是難以降解的二氧化碳長期滯留和累積,促使大氣、海洋和陸地日益變暖,對地球生態系統和人類活動帶來嚴重威脅。極端高溫、海洋熱浪、強降水、山體滑坡等一些前所未有的極端情況將日益增多,導致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樣性破壞。因此,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出全面控制CO_2(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2015年,全球近200個國家簽署《巴黎協定》,同意本世紀 溫控目標是升溫幅度不能超過2℃,更穩妥一點,是不超過1.5℃。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體現了同世界各國一道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和務實行動,為推進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加強傳統能源清潔化、高效化、綠色化利用,另一方面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穩步實現新能源對傳統能源的有效替代。
扎實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能源是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主戰場。只有從國情出發,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扎實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才能為“雙碳”工作積極穩妥推進提供有力支撐。一方面,優化升級能源供給結構。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的顯著特征。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的能源結構正由煤炭為主向多元化轉變,煤炭正由主體能源逐步轉變為支撐能源,但這種轉變還需要一個過程。根據中國工程院的戰略研究,到2030年,煤炭比重仍將在50%左右,依然是我國的主體能源。我國還是世界石油、天然氣消費大國。原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受國際經濟政治、自然災害、地緣沖突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較大,而且國際風險的突變性因素正在日益增多。我們必須有序破除對化石能源的傳統依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煤礦、油氣田與新能源融合發展,持續提高能源生產環節的節能降碳水平,深入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建設能源強國。另一方面,推動能源消費側變革。我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全球第二,處在工業化中后期和城鎮化深化發展階段,與之匹配的是相應的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能源強度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發達國家的2~3倍,而60%以上的能源消費、70%以上碳排放來自工業生產領域。這就需要鼓勵工業領域在高效利用能源的基礎上更多使用低碳零碳能源,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進資源能源集約節約高效利用。2023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6.16%,與發達國家85%的城鎮化率還有一定距離,伴隨我國城鎮化率進一步提升,未來將有1億多人口從農村搬遷到城鎮。這就要鼓勵完善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標準,大力發展綠色建筑,鼓勵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支持利用太陽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建設可再生能源建筑供能系統。
不斷夯實能源保障基礎
作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運行的重要物質基礎,能源資源的安全穩定供應,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性與戰略性的核心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構建,能源保障基礎不斷夯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其一,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斷提升。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和市場積淀,我國風電、光伏全產業鏈集成制造水平大幅度提升,近10年來陸上風電和光伏發電平均造價分別下降30%和75%左右,風電、光伏發電利用率由2016年的82.4%、90%,提高至2022年的96.8%、98.3%,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其二,電力等能源行業加快轉型發展,保障能力持續提升。風光等新能源的快速發展,不僅倒逼其技術集成創新、創新鏈推進產業鏈升級,而且倒逼輸電、儲能等技術、產業加快創新發展,解決“風光”發電間歇性、多變性和不確定性問題。其三,“新三樣”與新能源產業協同發展。我國生產的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銷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產值突破了萬億元大關,暢銷海內外,促進了海內外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成為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推動者、建設者。其四,新能源與新模式、新業態等互為需求。我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衍生出了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牧光互補等新業態,“光伏+治沙”“新能源+氫能(制氫)”“新能源+儲能”等,更多的“新能源+”創新應用項目正按需求加快實施,氫能的“制—儲—運—加—用”等產業鏈供應鏈正在構建。
把促進新能源發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促進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當前,我國能源發展仍面臨需求壓力巨大、供給制約較多、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巨等一系列挑戰。應對這些挑戰,出路就是大力發展新能源。近年來,我國以風電、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發展成效顯著,能源結構調整和減碳效果逐步顯現。與此同時,新能源開發利用仍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大力發展新能源,要統籌好新能源發展和國家能源安全,堅持規劃先行、加強頂層設計、搞好統籌兼顧,對重要新能源基地、儲備基地等進行中長期前瞻性布局,強化新能源發展用地用海保障,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保障新能源發展合理空間需求。瞄準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關鍵領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選擇技術路線,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強化科研成果轉化運用,把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培育成帶動我國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進一步建設好新能源基礎設施網絡,推進電網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電網建設,提高電網對清潔能源的接納、配置和調控能力,保障能源穩定供應。完善支持新能源發展的財政金融政策,優化財政資金使用,完善金融相關支持措施,豐富綠色金融產品服務。深化新能源科技創新國際合作,有序推進新能源產業鏈合作,支持引導新能源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構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共贏新模式。深度參與國際能源治理變革,推動建立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體系。
曾凡銀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研究基地。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8BJY082]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