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勝地云南洱海,往來游客難免會留下一些垃圾。于是,一支“小分隊”出現了,他們的主業是制作咖啡,副業是回收垃圾。
這支“小分隊”所在的咖啡店,與洱海只有一路之隔。他們自發“每周一撿”,游客帶走關于洱海的美好回憶,他們則默默帶走塑料瓶、食品袋、燃放過后的煙花碎片……
為吸引更多人加入其中,咖啡店推出了“垃圾換咖啡”活動,憑一袋撿來的垃圾可以到店里免費兌換一杯咖啡。在他們的帶動下,保護洱海的隊伍肉眼可見地壯大了:游客加入了,他們將環保作為“洱海游”的一部分,手中的垃圾袋是滿的,心里的成就感也是滿的,旅行因此變得更有意義;志愿者加入了,他們從甘肅、青海等地遠道而來,只是為了和志同道合者一起,踐行公益環保。目前,這支隊伍的規模已穩定在300人左右。
現在,每天都有近20人集結在洱海邊,沿著綿延的湖岸線,甘當“清道夫”,守護洱海的純凈與美好。
雖說可以用撿來的垃圾“換咖啡”,但真正選擇兌換的人并不多。更多的參與者認為,有機會參與“隨手撿”公益活動,身體力行保護自然環境,已得到十足的精神回饋和心靈治愈,其價值早已超越一杯咖啡。
咖啡沒有兌換出去,他們的堅持倒是“兌換”來了60多個垃圾桶捐贈,并贏得了當地政府的肯定。在大理,每月的第一個星期六已被設定為“洱海保護日”,定期開展洱海保護志愿服務、科普宣傳。
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因垃圾回收結緣,至于“換咖啡”,則更多成為他們志趣相投的暗號。
從幾個人到一群人,從“每周一撿”到“每日都撿”,從線上圍觀到線下行動,從一項環保實踐到一種社交方式,我們欣喜于綠色理念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發芽,感動于平凡生活中彼此激勵的善意與溫暖,心安于在此間找到了“家”的歸屬感。
這個家,是奮斗者之家,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以實際行動為看似平凡的生活賦予了不平凡的意義;這個家,也是自然家園,每一次的俯身都是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呵護;這個家,還是大理這座城市,它敞開懷抱接納每一份熱忱,溫柔地接住每一個夢想,當更多人以“新大理人”自居,讓城市更美好的更大力量和更多可能就蘊藏其間。
這場以“環保”為題的社交方式還遠算不上“出圈”,但其意義深遠。關于環保,我們確實需要以政府為主導,但同樣需要更多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微力量”,填補政策落地的縫隙,涵育一個哪怕最小單位內物理上和觀念上的“水土”。就像這支自發撿垃圾保護洱海的“小分隊”,也許只是點點微光,但匯聚在一起就是如炬星河。
真誠是永遠的必殺技。激活諸多“微力量”,要打破宏大理念和說教框架,讓環保行動成為一種沉浸式的生活體驗,成為人們釋放壓力、療愈心靈的出口,作為拓展社會關系、增進生活感知的渠道。也許只需回歸初心,真心自會與真心相遇,最質樸的行動才是最有效的、最有凝聚力的。
“撿垃圾換咖啡”還將換來什么?未來,值得期待!?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