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情形,你是否遇到過?主播在河邊一邊直播抓魚,一邊推薦“祖傳”治療風濕病的藥物;“神經康復科醫生”大談食用益生菌的好處,在視頻下方展示購買鏈接……在短視頻、直播平臺,一些博主、直播間以醫療科普之名,行售賣藥品、醫療器械和保健品之實,引發關注和討論。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生從科室走到線上,傳播醫療科普知識,對于提升全民健康素養、促進“治未病”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在流量誘惑下,另有一些人或是假借科普名義進行直播帶貨,甚至違規導醫導診;或是為博眼球,發布偽科普信息,誤導公眾。這些行為,不僅讓醫療科普變了味,還可能對公眾健康造成損害。
醫療科普,關系大眾健康,必須科學準確。也正因此,國家相關部門陸續出手,規范醫療科普行為。中央網信辦、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通知,為醫療科普立“規矩”;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聯合發布《醫療廣告認定指南》,圍繞醫療廣告、信息公開、健康科普劃出清晰界限。一系列舉措,有助于為大眾建立一道健康信息“防火墻”。
規范只是第一步。各種醫療科普內容在網上走紅,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醫療科普有著廣泛的大眾需求。有報告顯示,全國10.74億網絡視聽觀眾中,92.1%的觀眾曾通過短視頻平臺接觸健康科普內容,其中63%的觀眾已養成定期關注健康科普賬號的習慣。正視需求,在規范的基礎上,推動醫療科普生態向專業化、清朗化、優質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好為全民健康添磚加瓦。
醫療科普陣地,優質內容不去占領,“偽科普”、劣質內容就可能野蠻生長。總體來看,優質醫療科普內容供給仍然不足。2024年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為31.87%,且城鄉差距較大,健康知識普及依舊任重道遠。廣大醫務人員受過良好醫學教育,具有豐富臨床經驗,是醫療科普的重要力量。醫療機構落實好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在績效考核和職務職稱晉升中更好體現科普工作,能激勵醫務人員積極參與其中。例如,上海將醫務人員的健康科普作品代表作列入高級職稱的評審條件,甘肅將健康科普工作納入醫務人員日常業務考核、評先評優,都起到示范和推動作用。
讓醫療科普更好滿足大眾需求,不僅要追求量足、質優,還應追求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醫療知識往往相對專業,如何讓知識傳得開、讓人們能聽懂?正如一位醫生所言,需要“蹲下來,用對方的眼睛看世界”。前段時間,科普微短劇《回到三國當名醫》熱播,通過重現三國歷史場景,巧妙串聯起古代中醫智慧與現代醫學知識,讓觀眾能邊追劇邊學醫學知識。從微短劇到脫口秀,再到舞臺劇,不斷創新形式,善用群眾易于接受的方式開展科普工作,有助于推動健康知識從“醫院圍墻內”延伸到大眾日常生活。
進而言之,醫療科普既要立足傳播知識,更應追求提升醫學素養。提升醫學素養,不僅需要讓大眾知道“是什么”,更應上升到引領公眾主動探索“為什么”“怎么辦”。換言之,醫療科普不能簡單停留在“搬運”醫學知識層面,而應躍升到傳播醫學方法、醫學思維、醫學精神層面。這應該成為增加優質健康科普產品供給的另一個重要著力點。
大醫治未病。激勵廣大醫生積極參與醫療科普,生產更多優質權威的科普作品,讓偽科普無處遁形,營造風清氣正的醫療科普環境,定能不斷提高全社會健康素養水平,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4日 05 版)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