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地鐵或公交、新能源車出行、節約用電……這些都能幫你積攢個人碳減排量,最終能直接抵扣銀行貸款利息!2025年5月,武漢市民魏女士用4.5萬克碳減排量抵扣90元房貸利息的新聞引發熱議。這標志著中國將個人碳賬戶與金融信貸體系聯動的創新模式進入實踐階段。
武漢碳普惠體系的核心突破在于構建了“行為記錄—減排量化—價值轉化”的完整閉環。何為碳普惠?這是通過市場機制對個人的低碳行為進行普惠型激勵的一種創新機制。公眾的綠色減排行為可以在互聯網數字化平臺被量化、記錄,而通過碳普惠平臺,政府、企業都可以給公眾減排行為賦予激勵。據媒體報道,自2023年6月,“武碳江湖”小程序上線以來,武漢通過“碳賬戶”機制構建起覆蓋150萬人的低碳生活激勵體系,市民通過公交出行(每公里地鐵78.4克)、騎行(每公里93.3克)等十余種低碳行為積累碳排減量。這些數據通過常用社交軟件入口實時上傳至統一管理后臺,依托區塊鏈技術確權存證。相較于早期僅能兌換購物券的模式,2025年3月,與某銀行的合作實現了關鍵躍升——1000克減排量=2元利息紅包的兌換標準,讓抽象環保行為轉化為具象經濟收益。
武漢“碳賬戶”的創新,本質上是將生態文明建設轉化為可操作的市場經濟語言。數據顯示,通勤族每月可積累4萬~5萬克減排量,相當于80~100元的利息抵扣,雖然金額有限,但“日積跬步”的獲得感遠遠超過了物質價值本身。用魏女士的話來說就是,“錢雖然不多,但‘騎車、乘地鐵都能賺錢’的感覺,很爽!”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多個省市發布了碳普惠制度的相關文件,開展了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探索實踐。例如,上海發布了《上海碳普惠碳積分商城管理規范(試行)》,這是全國首個專門指導碳積分商城的文件,規范了入駐資質和商品準入等。
長久以來,對個人參與環保都停留在道德倡導層面,缺乏系統性、強制性和獎勵性的制度設計,導致公眾行為與環保目標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知行鴻溝”。當騎行通勤被視為“賺錢”方式,當垃圾分類轉化為“碳資產”,環保就成為觸手可及的經濟理性選擇。這種認知的轉變對培育大眾環保意識具有深遠意義,也為“3060”雙碳目標的達成奠定了群眾基礎。
當然,激勵機制的長效性尚待觀察。當前1000克減排量抵扣2元利息的兌換標準,相當于每天通勤減排僅產生0.5元收益,這種激勵強度能否持續調動公眾積極性有待驗證。同時,碳賬戶需要實時采集個人的出行軌跡、消費記錄、能源使用等敏感數據,如何在公共利益與隱私保護之間取得平衡也需要在實踐中做更周詳的考慮。此外,要真正實現環境權益的全流通,還需打通環保、金融、交通、住建等部門的制度壁壘,這樣的深層次制度創新仍需頂層設計進一步推動,但無論如何,將個體利益與公共福祉高度統一的制度設計值得肯定。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