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一名護士發(fā)表于《中國醫(yī)藥指南》上的論文驚現“性別烏龍”。子宮肌瘤出現于男患者,如此錯誤實在離譜。這不禁令人追問:相關論文何以刊發(fā)?
奇葩論文不僅徒增笑柄,更會破壞公平競爭、腐蝕學術根基、浪費公共資源,甚至阻礙科技進步與創(chuàng)新。近年來,有關部門對科技造假和學術不端“零容忍”,歪風邪氣得到明顯遏制,但一些亂象仍未絕跡且日益隱蔽。
例如,學術造假出現“新招”,有的科研不夠,“PS”來湊;有的抄襲國外同仁,自以為不容易被發(fā)現?!罢撐墓S”簡單炮制,論文代寫代發(fā)形成黑色產業(yè)鏈,將科研變成流水線操作,制造出大量“雷同”成果。掛名亂象不斷翻新,“夫妻店型”“親子型”“抱大腿型”等案例頻出,署名不依據實質性貢獻,而摻雜了權力與人情等因素。期刊評審把關不嚴,“三審三校一讀”工作不到位,有的甚至高價賣版面,為離譜論文提供了可乘之機。
痛定思痛還須刮骨療毒。要看到,學術不端之所以滋生,除了少數人科研誠信失守、迷信旁門左道的原因,評價體系單一的問題也值得反思。一邊是論文和職稱評定、課題項目、申報獎項深度綁定,一邊是期刊版面資源有限,“僧多粥少”問題突出。在此背景下,追求“短平快”的浮躁風氣滋生蔓延,有的權威期刊為提升影響因子只向“大?!奔s稿,青年學者“發(fā)表無門”;有的學者熱衷于追概念、蹭熱點,偏好容易發(fā)表的選題,不再探索真學問。此外,評審過程不透明,資源互換的“圈子文化”,也為暗箱操作開方便之門。
還學術以凈土,護學人之家園,關鍵要建立公平公正、鼓勵創(chuàng)新的科研生態(tài)?!捌莆逦ā笔艿綒g迎,但有破更要有立。例如,論文固然是學術評價的重要參考,但對于護士等偏實操性的工作而言,不妨按照分類評價、同類比較的思路,將“指揮棒”向實操技能傾斜。此外,監(jiān)督制度不斷完善,關鍵要長出“牙齒”。例如,實行動態(tài)監(jiān)管,建立行業(yè)黑名單制度,杜絕學術期刊“看人下菜”“看錢用稿”;進一步明晰學術不端行為的界定,分類分級處理,做好與現行法律法規(guī)的銜接,更好發(fā)揮懲戒和警示作用。
科研誠信是學術的生命線。不靠真才實學得來的東西,不是榮耀與階梯,而是污點和枷鎖。一個崇尚創(chuàng)新、氣正風清的學術圈,系于每一個愛惜羽毛的人。評價一碗水端平,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必能為培厚創(chuàng)新土壤打下堅實基礎。
(摘編自《南方日報》,原題為《荒誕論文何以“一路暢通”?》)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3日 05 版)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