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I(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AI應用已滲透社會生活各領域。從智能客服到內容創作,從醫療輔助到金融分析,AI正重塑我們的信息獲取方式和決策模式。然而,AI“信口開河”現象,也給這項技術的健康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AI“信口開河”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三類。一是時空錯亂,如將相隔數月的事件強行建立因果關系;二是價值觀偏差,如在涉及歷史文化問題上表現出明顯的錯誤傾向;三是無中生有,包括編造學術文獻、虛構新聞事件等。這不僅暴露了當前AI技術的局限性,更反映出技術倫理建設上的滯后。
深入分析AI“信口開河”成因,需從技術、數據和監管三個維度進行考量。技術層面,當前主流的大語言模型更擅長“模仿”而非“理解”。數據層面,訓練數據的質量直接影響AI的輸出質量,現實中存在的數據污染、文化偏見等問題已經影響了輸出內容。監管層面,行業標準的缺失和倫理規范的不足,使得一些存在明顯缺陷的AI產品流入市場。
AI“信口開河”的危害不容小覷。信息傳播方面,AI生成的錯誤內容可能導致謠言蔓延;文化認知方面,帶有偏見的輸出可能影響用戶的價值判斷;社會治理方面,虛假信息的泛濫可能擾亂公共秩序或公共決策。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些風險往往具有累積性和隱蔽性,其負面影響可能逐漸顯現。
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構建全方位的治理體系。技術研發者應當建立更嚴格的數據清洗機制,引入事實核查模塊,完善模型的糾錯能力。監管部門需要加快制定AI內容治理規范,建立分級分類的監管框架。行業組織應當推動建立統一的倫理準則和技術標準。這些問題已經引起各方重視。國家網信辦等7部門聯合公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提出,服務提供者應當對生成內容進行標識,并增強訓練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客觀性、多樣性。
技術發展總是伴隨著新的挑戰,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完善治理。同步推進技術創新與倫理建設,才能讓AI更好成為造福人類的工具。這需要技術開發者保持敬畏之心,監管部門把好安全之關,普通用戶擦亮辨別之眼,共同構建健康可持續的AI發展生態。技術向善,方得始終;倫理先行,方能致遠。
(摘編自《工人日報》,原題為《防止AI“信口開河”,技術倫理建設刻不容緩》)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6日 05 版)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