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專升本”和“本升專”的兩則新聞引發關注。“專升本”,指的是教育部同意設置一批職業本科大學,它們均由高職專科院校升級而來。“本升專”說的是,河南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部分專業連續多年招收本科畢業生,該校畢業生去向落實率已連續3年保持在90%以上。
無論是“專升本”還是“本升專”,都說明職普融通正從共識走向行動。
一方面,社會心態更理性了。如今,越來越多人更關注個體的因材施教。同時,隨著不少藍領工人薪資超越白領,“坐辦公室”和“進工廠車間”都有明確的職業晉升通道,優質職業教育日益受到歡迎,高考“高分報職校”的故事不斷上演。
另一方面,政策支持更有力了。從指導中小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實踐和職業啟蒙教育,到加快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再到建設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融通,讓學生成才路徑更暢、發展潛力更足。這背后,蘊藏著人才“選育用留”的關鍵密碼。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意義不言而喻,它既有利于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也是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戰略之舉。我國技能人才總量超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6000萬人,但與發展需求相比,人才培養缺口依然較大。比如,我國汽車行業擁有4000名嵌入式軟件開發工程師,但行業實際的需求量卻高達4萬名。又如,據估算,我國家政服務業存在超過2000萬人的用工缺口。
如今,制造業轉型升級呼喚懂智能制造的技術工人,鄉村全面振興渴求懂現代農業的新型農民,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急需專業幼教托育人才……旺盛的市場需求和相對不足的人才供給形成鮮明對比。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既是當前之需,也是長遠之計。
技能人才培養得好不好,關鍵看教學活動與產業融合深不深。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與格力電器攜手開辦“訂單班”,學生課堂所學、實操所練,精準對接企業所需。吉林長春汽車職業技術大學與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共建的生產線,既是教學現場,又能每年生產10萬輛份紅旗汽車零部件。對于職業院校而言,只有牢牢抓住教育質量這個關鍵,朝著專業化和市場化的方向努力,才能擦亮特色招牌。如果走出校門的學子,既能實現自我價值,也能滿足發展需求,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必將進一步提升。
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配置,把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對接到創新鏈產業鏈各環節中,可有效解決人才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等問題。從提升產業工人勞動權益保障水平,到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再到為高水平人才和創新企業搭建各類對接平臺……一系列舉措,意在激發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潛力,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面向未來,打通堵點卡點,完善人才管理機制,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相互賦能,必將為現代化建設厚植人才基礎。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這不僅強調了職業教育的重要性,還對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提出更高要求。當越來越多優秀人才各顯身手、各盡所能,創新才智就會充分涌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也將匯聚不竭動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6日 05 版)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