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氣象合作在內的各類項目相繼落地,服務貿易穩步發展,彰顯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滿滿誠意,體現了共建“一帶一路”的累累碩果,也為世界經濟注入一股暖流
時刻觀測全球氣象,日夜預報陰晴冷暖,風云氣象衛星被譽為“離百姓生活最近的衛星”。它們是我國氣象現代化的重要里程碑,更成為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共贏的真實寫照。
前不久,第七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在寧夏銀川舉辦。會場內,在智慧氣象展區的電子屏上,滾動展示著風云氣象衛星服務國際用戶、提升其防災減災水平的情況。會場外,寧夏首開“中阿氣象技術交流會客廳”,AI數字預報員流暢使用雙語答問,前沿技術和氣象合作成果得到集中展示。
將鏡頭再拉長些,從提供定制化服務,到分享技術方案,再到人才培養,中阿合作的深度與廣度不斷拓展,人文與科技的對話早已超越展會的時間與空間。自2022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中阿務實合作“八大共同行動”以來,包括氣象合作在內的各類項目相繼落地,服務貿易穩步發展,彰顯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滿滿誠意,體現了共建“一帶一路”的累累碩果,也為世界經濟注入一股暖流。
面對同樣的挑戰,維護共同的利益,國際合作潛力無限。中阿相隔萬里,但同樣面臨水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等問題,同樣肩負著全球氣候治理、糧食安全等使命,這為合作提供了前提。雙方在資源、產業、技術等領域深度互補,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阿拉伯各國發展戰略深入對接,為更多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推動國際合作,中國有誠意,更有優勢。在展會上,綠色農業、氫能儲能等被“裝”進二維碼,掃一掃就能“連人帶技術”一鍵直達需求方,給參展客商帶來驚喜。可以說,展會就是建立“鏈接”的平臺。從36小時將中國黃瓜、茄子送到阿聯酋的商超,到參與沙特國王港項目建設、打造“中國建造”標桿,中國的產業優勢、技術優勢、市場優勢,是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底氣所在。打通產業鏈上下游、讓研發生產分工協作、供需精準適配,中阿之間正打造出一條條機遇無限的“共贏鏈”。
推動國際合作,普惠共享是關鍵。寧夏牽頭建設中阿農業技術轉移中心,在毛里塔尼亞、摩洛哥等國示范運營,為當地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級成果”;寧夏大學團隊研發的綠色智能節水灌溉技術,在阿曼、埃及扎根。時下,中阿科技合作已成為阿拉伯國家實現經濟發展、產業轉型的優先選項,中國智慧正前所未有地融入當地發展脈絡。相關技術可快速落地、可規模轉化、可跨區域推廣,有助于提升當地自主發展能力,充分彰顯了“授人以漁”的中國理念,也將推動中阿合作從“項目相加”邁向“能力相乘”新階段。
“風云”在天上,道路在腳下。中國連續多年穩居阿拉伯國家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地位,雙方合作從經貿往來、項目承包擴展到規則對接、知識共享和機制共建。這也再次證明:對外開放潛力無限,合作共贏才是正道,同舟共濟方能致遠。
(作者為本報評論部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4日 05 版)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