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斷反應本是醫學術語,指突然停止使用成癮物質后心理生理的應激反應。而在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當下,也出現了特殊的“醫學現象”——那些被默許多年的不良習慣突然“斷供”,部分黨員干部開始出現“渾身不得勁”的“戒斷反應”。這種不適恰是政治生態排毒修復的必經階段,就像老煙民掐滅煙頭時的手抖,本質上是對病態依賴的生理性抗議。
長期形成的不良“潛規則”,讓部分黨員干部產生成癮性依賴。過去的“潛規則”就像一套扭曲的“舒適套餐”,讓不少干部患上了“權力依賴癥”。曾幾何時,酒局江湖里“公款吃喝”是硬通貨,有人把飯桌上的杯盞交錯當成“資源孵化器”,覺得沒了酒局就像斷了WiFi的現代人,焦慮于“人脈信號弱”“信息流量低”。更有趣的是禮品禮金領域的“人情迷思”,那些打著“節日問候”旗號的紅包,實則是權力交換的“充值卡”,如今沒了這些“社交小道具”,有人仿佛丟了朋友圈點贊數,直呼“面子余額不足”。而形式主義的“儀式依賴癥”更典型,精簡會議后,習慣了“文件治國”的干部突然沒了冗長議程做“背景板”,就像演員沒了舞臺布景,一時竟忘了怎么“表演工作”。
為何會出現這種“戒斷綜合征”?本質是部分黨員干部患上了“三重依賴癥”。從思想根源看,一些人理想信念的“地基”本就是“豆腐渣工程”,把黨紀黨規當“選修課”,讓私欲膨脹成“承重墻”,一旦違規行為被“斷水斷電”,“權力優越感”的摩天大樓自然出現“沉降裂縫”;從行為習慣看,一些人則是患有“溫水青蛙綜合征”,長期泡在“寬松軟”的溫水里,突然放進“嚴緊實”的制度冰箱,那些靠特權投機的“游泳姿勢”自然僵硬變形,輕則焦慮重則抵觸;從利益調整看,利益鏈條的斷裂更像“理財爆雷”,過去靠違規操作的“高息收益”突然清零,那些把權力當“理財產品”的干部,自然要經歷“賬戶縮水”的陣痛期。種種表現折射出的是部分黨員干部對全面從嚴治黨的認識偏差,凸顯了持續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完善常態化監督機制的必要性。
面對“戒斷反應”,有人選擇“硬扛排毒”,有人卻偷偷“復吸舊習”。前者就像戒掉宵夜的健身者,雖然初期“嘴饞”難忍,但騰出的時間既可用于鉆研工作、自我提升與家庭陪伴,實現工作生活平衡;又可推動權力規范運行,為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環境。而后者則是“舊病”復發,從羅山縣10名干部學習教育期間違規吃喝到黃梅縣有關黨員干部違規吃喝,再到宿松縣千嶺鄉黨政領導班子等違規吃喝,反映的不僅是行為上的違規違紀,更是無法克服戒斷反應而導致的“復發癥”。在“舊病”的支配之下,仍有一部分人把公款吃喝玩成“密室逃脫”,躲進私人會所搞“地下酒局”,用“拆分報銷”玩“財務魔術”,甚至在落實政策時上演“口頭承諾秀”。這種“復發癥”的可怕之處在于,違規行為會像耐藥菌一樣變異升級,讓作風建設陷入“打地鼠”困局。
戒斷反應雖然難熬,卻絕非“休戰”的借口和繼續墮落的理由,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要徹底擺脫“戒斷痛苦”,得下“組合療法”的猛藥。思想教育是“基礎療程”,把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變成“必修課”,通過警示教育片當“清醒劑”,廉政基地參觀做“排毒療養”,讓紀律規矩從“考試重點”變成“肌肉記憶”。監督執紀是“特效針劑”,日常監督要像“家庭醫生”般細致,對違規違紀行為做到早發現、早提醒、早干預;查處力度要像“退燒藥”般見效,讓違規者嘗到“藥到病除”的痛感。制度建設則是“長效疫苗”,根據新形勢更新“防疫指南”,把執行情況納入“績效考核題庫”,再配上群眾監督的“全民檢測儀”,讓不良作風無處遁形。
這場“戒斷反應”就像一場體質大考,檢驗著黨員干部對權力的認知純度。當每個干部只有把紀律規矩當成“日常維生素”,把為民服務變成“本能反應”,才能徹底告別對不良習慣的“藥物依賴”,讓政治生態真正迎來“免疫增強”的健康春天。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