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有溫度、服務有力度——
多維施策織牢就業“保障網”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
今年,我省將“促進重點人群就業”作為優化實施的30項民生實事之一,旨在實現穩定和擴大就業,保障就業形勢總體平穩。
今年以來,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穩步實施促進重點人群就業行動等民生實事,進一步強化政策供給,持續優化就業服務,聚焦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通過拓寬市場化就業渠道、加強技能培訓提升就業能力、完善就業創業扶持政策等舉措,全方位筑牢就業保障網,以穩就業來惠民生、促發展。
截至目前,全省就業局勢持續穩定。今年1月至7月,全省城鎮新增就業47.5萬人,同比增長0.21%,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69.86%,超序時進度11.53個百分點。
“三業”聯動,挖潛擴容就業崗位
“我最近剛入職位于合肥經開區的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現在是技術中心工程車輛研究院電動車輛研究所電氣室的一名見習工程師。目前已經初步了解了所在部門的職責、本崗位工作內容及工作流程,正在學習公司產品知識、產品設計技能。”日前,香港城市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畢業生王瑾告訴記者。
為不斷促進就業量的擴大和質的提升,今年以來,合肥經開區動員國企等重點企業擴容招聘,開展“走進校園”“走進經開”“學習交流”等主題活動。組織開展春風行動招聘會、校園招聘會349場,發布崗位4.5萬個(次),達成就業意向約6000人。
讓就業“長”在產業鏈上,方能讓“好就業、就好業”更有底氣。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注重推動產業、創業、就業“三業聯動”,系統性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實施意見》,實施就業崗位挖潛擴容計劃和優薪優崗賦能計劃,全年計劃挖潛擴容就業崗位110萬個以上。
截至目前,全省已挖掘開發各類就業崗位約90萬個,為穩就業、保民生提供了堅實支撐。這一系列舉措,充分運用系統思維來解決就業難題,并以長遠的視角規劃民生實事。
平臺賦能,優化基層就業生態
面對社區勞動者“就業難”和小微企業“招工難”并存的現實問題,我省積極拓展升級“三公里”就業圈平臺功能,推動就業服務精準化、智能化。
近日,合肥的三孝口就業服務站開展養老護理培訓,吸引了20余位周邊居民參加。不少居民在培訓結束后,還主動咨詢服務站后續技能培訓活動的安排。
三孝口就業服務站運營負責人鄧鵬飛介紹,服務站線上依托“三公里”就業圈平臺同步開展直播,包括政策宣講、直播帶崗、求職指導等活動。線下則會收集周邊市民關于技能培訓的想法和反饋,再結合實際情況為有需求的求職者提供免費就業技能培訓服務。
自去年11月份三孝口就業服務站建立以來,線上線下累計幫助了130多人就業。
“家門口就業”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新選擇,“三公里”就業圈正是以社區居民為中心,輻射周邊三公里范圍內的就業服務網絡。今年1月至7月,我省已通過“三公里”就業圈平臺成功促進7.3萬人就業,初步實現“求職底數清、招聘崗位清、對接效果清”的目標。
同時,我省出臺《安徽省公益性零工市場規范化建設運行指引》,加快推進零工市場建設。據了解,今年6月份,池州市零工大市場正式運營,“宜業回池,零工有活”首場零工專場招聘會同步開場。池州市零工大市場全天候免費開放,設有綜合服務區、對接洽談區、休息等候區等功能區。
截至7月底,全省已建成零工市場70個、在建50個,完成年度目標的70%,累計服務零工求職者40萬人次。
這些舉措不僅拓寬了靈活就業渠道,也為零工勞動者提供了更加規范的就業環境和權益保障。
精準施策,求職補貼應發盡發
畢業于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的秦梅,目前就職于合肥市瑤海區的合肥米倉教育咨詢有限公司。今年7月份,她拿到了一次性就業補貼3000元。
這得益于我省的一次性就業補貼政策。據了解,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到小微企業穩定就業,簽訂6個月以上勞動合同并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給予高校畢業生每人3000元的一次性就業補貼。
這是讓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的舉措之一,為就業人員提供了額外的經濟支持和穩就業保障。據統計,截至目前,瑤海區一次性就業補貼已發放189人,共計56.7萬元。
與此同時,針對高校畢業生尤其是低保家庭、殘疾畢業生等困難群體,我省多部門聯合推動求職補貼發放工作,通過流程再造、數據共享,實現線上“一次不用跑”、線下“最多跑一次”,極大減輕畢業生求職負擔。
截至7月底,全省已向8.3萬名困難畢業生發放補貼1.25億元,做到應發盡發、應幫盡幫。不僅緩解了畢業生求職的燃眉之急,更傳遞出用心用情,使就業幫扶政策更有效、更人性化的溫度。
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加強統籌協調、靠前服務,研究制定擴大重點群體就業社保補貼范圍等援企穩崗擴就業政策,預計9月份及時啟動2026屆困難畢業生求職補貼發放工作。同時,將進一步推動零工市場建設與“三公里”就業圈線上線下融合,拓展就業幫扶、技能培訓、權益保障等“一站式”服務功能,真正把民生實事做實、做好、做到群眾心坎上。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