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城市就應該是詩意棲居地。
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如何讓城市更加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成為蕪湖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命題。當前,蕪湖堅持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作為城市建設的核心理念和價值基準,把城市運營理念深度融入城市更新全過程,不斷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推動城市建設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
由此可見,一座城市對普通人的吸引力,正是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的題中之義。
一
當前,蕪湖的城市發展站在新起點上,面臨著新形勢。正如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要以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
從國內國外的整體環境來看,在國內國際“雙循環”背景下,經濟發展模式正在由投資驅動型向運營驅動型轉變,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成色更足。
從城市發展的歷史方位來看,由增量時代轉向存量時代,“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已經難以為繼。
從人民群眾的實際感受來看,城市規模不是越大越好,城市建筑不是越高越好,“里子”和“面子”同樣重要。
這一系列現實,促使城市運營的理念深度融入城市更新之中。這一理念更是蕪湖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實際舉措。
那么,什么是城市運營的理念?
實際上,這是一個持續性和系統性的工程。除了對城市空間、資源、資產、功能等進行整合以外,還要以用戶思維賦能城市更新。簡單來說,就是“群眾要什么,城市就給你什么”。就好比建設一個舞臺,想讓節目既能演好又產生很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就需要運營的理念。
二
對于蕪湖而言,怎樣讓城市運營理念深度融入城市更新全過程?
首先是創新運營模式。比如,蕪湖緊抓長江大保護契機,實施7個污水提質增效項目,探索出“廠網一體”的運維模式,實現城區污水設施統一管理、統一調度、統一運營,努力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該模式被住建部列入城市生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長效機制建設工作經驗在全國推廣。
其次是激發城市活力。比如,經開區“三湖”片區不是簡單的環境改造,而是打造“總部研發在湖邊、成果轉化在園區、規模制造在廠區”的創新鏈,形成山水與汽車產景融合、主客共享的文旅片區。還有很多類似舉措,都是通過城市功能品質的提升,持續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激活城市發展活力。
最后是緊扣群眾需求。蕪湖聚焦人民群眾高品質消費需求,將城市更新與提振消費緊密結合,圍繞“新場景、新熱點、新業態”,激發消費潛力。例如,圍繞環鏡湖等6個更新改造典型片區,加快步行街改造提升、陶塘里特色街區等消費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富有科技感、時尚感、國際化的“湖街一體”商業街區和網紅新地標。
總而言之,蕪湖將積極引進和培育更多市場化專業化城市運營主體參與城市更新行動,建立健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可持續更新模式,為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堅實基礎。
三
城市的核心是人。運營城市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處處圍繞人、時時為了人、真正服務人”成為城市發展最鮮明的底色。
一直以來,蕪湖市始終將公眾參與貫穿于城市更新全過程,將群眾“金點子”轉化為城市更新工作“金鑰匙”。從“兩代表一委員”、企業和群眾代表中遴選30名“人民城市體驗官”,深入人民城市建設224個點位,累計反饋具體問題115個,提出有價值的意見建議195條。開展全民共享空間營造活動,通過“亭臺軒榭命名權捐贈”“公園座椅眾籌”等活動,引導市民認養綠地、書房等公共設施,群眾捐贈設施超千件,不斷提升群眾對這座城市的認同感、獲得感。
蕪湖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但如果只用一個特征來體現她的幸福感,那就是人與城的雙向奔赴。她的幸福感來源于“您舉報、我獎勵”“您留言、我來辦”,城市的每一次進步,群眾都是受益者更是參與者;她的幸福感來源于“落葉緩掃”,只為用“金色大道”和銀杏墻記錄下獻給市民的浪漫;她的幸福感來源于每一個人都能體會到她的秀美與溫情,又能親身參與這座城市的發展脈動,人人都能一起奔赴省域副中心建設的美好征途。
城市的樣子,就是你的樣子。人與城市共生共榮、共促共進,這就是蕪湖的近悅遠來之處。(潘曄)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