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雨蒙蒙。云霧繚繞間,龍脊天路如一幅水墨畫卷,靜臥于群山之中。山腳下的明清石榴園內,清幽寧靜,古樹盤曲。“文旅融合型產業村長”邵景衛正陪同上海的客人,漫步其間,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一行人又走進相鄰的蘧廬民宿——這里的院落群依山而建、與山相融,別有韻味。
臨近周末,正是邵景衛和團隊最忙碌的時刻。周邊省市及長三角地區的游客紛紛慕名而至,民宿連續多日滿員運營。今年以來,在邵景衛等“產業村長”的帶動下,以龍脊天路為主線串聯的烈山鎮蔣疃社區與宋疃鎮和村社區,成功打造多個農文旅融合項目,接待游客突破13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680萬元,有力推動了鄉村產業發展與農民增收。
產業是鄉村發展的根基,是集體增收、群眾致富的源頭活水。我市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堅持黨建引領,走實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之路。2024年,全市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56億元,50萬元以上強村突破218個。然而,農村產業仍面臨缺乏專業指導、資源整合不足和市場化能力不強等共性難題。
為破解這一困境,我市率先在全省探索實施“產業村長”機制。首批試點選拔聘任18名懂技術、善經營、愛農村的優秀人才,精準匹配至15個村(社區)。這批“產業村長”中,有學院教授變身“田間大咖”,村委副主任轉型“文旅推薦官”,景區管理者成為“振興合伙人”,商業達人化身“直播新秀”,企業CEO助力“鄉村造夢”。該機制在探索中持續完善,構建起覆蓋技術指導、運營管理、文旅融合、電商賦能、發展規劃、政策服務的全方位、全鏈條支撐體系。
實踐表明,“產業村長”模式有效實現了“引進一個人才、帶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良性循環。目前已引進文旅、民宿等項目23個,帶動就業近3000人,村民年增收超萬元;通過專題培訓和傳幫帶,培育“新農人”300余名,吸引青年返鄉創業;村集體經濟持續壯大,治理效能顯著提升,形成了“產業興、百姓富、治理優”的鄉村振興新格局,為全省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淮北方案”。
如何讓更多鄉村振興的生力軍如種子般奔赴廣袤田野?破題之鑰在于制度創新。不久前,市委組織部、市委政研室、市農業農村局聯合開展專題調研,深入基層一線形成的《以“產業村長+”賦能鄉村振興》調研報告,獲市委主要領導批示肯定,要求總結完善做法,作為差異化改革舉措形成制度體系。9月10日,全市探索開展“產業村長”助力鄉村振興工作推進會召開,標志著這一鄉村振興發展新模式即將在全市推廣鋪開。
全市“產業村長”機制完成優化升級,正式啟動實施,圍繞四大關鍵領域集中力量、協同發力。在制度設計上,將建立由組織部門牽頭的市縣鎮村四級聯動工作機制,確保各級緊密協同;選聘渠道方面,重點從農業龍頭企業、高校院所專家、優秀企業家等六類群體中廣納賢才;派駐方式堅持分類施策,采用“一村多長”“多村一長”等靈活模式,實現人才與村莊需求的精準匹配;同時健全保障體系,配套設立項目扶持、金融支持等六大機制,明確對優質產業項目最高給予100萬元貸款貼息,以實實在在的舉措為“產業村長”干事創業提供堅實支撐。
同時,實行多部門協同推進,明確12個市直單位職責,形成從政策制定、資金保障到人才培養、市場開拓的全鏈條支撐。在用地、資金、審批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每年組織專項培訓以及“擂臺比武”等,并對表現突出者優先推薦擔任“兩代表一委員”或納入后備干部培養,為“產業村長”工作提供系統化制度保障。
“重要的是熱愛農村,愿意深深地扎根在土地上。”“政策服務型產業村長”陳林道出了深切體會。陳林通過整合鄉村振興銜接資金,推動標準化廠房建設,引進冠歐科技、歐茲機械等企業入駐,同時組織“小推車”紅色幫扶團,解決招工、審批、融資難題8個,帶動企業年產值超2000萬元,村集體年增收50余萬元。
淮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張慧君、安徽昊晨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尤國安……新選聘的9位“產業村長”即將奔赴廣闊的鄉村沃野,踏上新征程,勇擔新使命。“希望大家帶著情懷、帶著責任,真正沉下去、干起來。”市委組織部副部長丁曉莉殷切叮囑新一批“產業村長”,要找準定位、發揮專長,盡快摸清村情,做好產業規劃,帶動農民增收。她表示,各級組織部門將全力做好服務保障,讓大家心無旁騖地干事創業,當好人民群眾的貼心人,做好鄉村振興的推動者。(于曉 馬豐豐)
記者手記:
我們有什么?有青山綠水,沃野良田,如畫鄉村。
如何全方位展示鄉村獨特魅力,生動講好鄉村故事。“產業村長”帶來的變化令人振奮。教授在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企業家將企業的力量注入鄉野間……這些跨界人才正用專業視角,重新定義著鄉村振興的可能。他們不僅是產業推手,更是鄉村與城市、傳統與現代的連接者。
當龍脊天路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當標準化廠房拔地而起,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經濟數據的增長,更是一種發展理念的升級——鄉村振興需要的不只是資金投入,更需要人才帶來的創新思維和市場意識。淮北的探索證明,制度創新能釋放人才活力,而人才活力終將轉化為鄉村振興的活水源頭。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