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安徽的金字招牌、金色名片。近年來,安徽堅持科技打頭陣、下好創新先手棋,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推動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體制新動能不斷涌現。
位于合肥的深空探測實驗室展廳中央,有一大一小兩枚衛星模型上下排布。
“這是實驗室牽頭研制并于2024年3月成功發射的天都一號、二號通導技術試驗星。”深空探測實驗室總體技術研究院工程師龔明宇說,天都星開展了一系列通信導航新技術試驗,支撐國際月球科研站地月一體化網絡建設。它就如同搭建地月通信導航“大廈”的先行探索者,為后續大規模建設探路。
深空探測實驗室由國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三方共建,成立3年來,完成從機構組建、平臺搭建到任務支撐、科研攻關的長足發展,研制出月壤3D打印系統、月壤水冰提取技術等多項創新成果。
安徽全力服務保障在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攻堅突破,已建、在建和預研大科學裝置13個,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引領高地建設成效顯著,“祖沖之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領跑全球,“本源悟空”刷新我國自主量子算力服務規模紀錄,“東方超環”創造“億度千秒”新的世界紀錄,“天都”雙星實現繞月編隊飛行。
微型智能無人直升機能有多小?由江淮前沿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自主研發的微型智能無人直升機僅有一個巴掌大小,重量還小于100克。
“這是全球唯一一款能夠實現自主功能的微型智能無人直升機,通過多模態感知系統與智能算法深度融合,可獨立完成避障和路徑規劃,實現‘無人駕駛’,適用于災后救援、狹小空間巡檢等場景。”江淮前沿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智能部組件研究院院長助理于新龍介紹,目前,通過江淮中心這一平臺的資源匯聚作用,協同哈工大等高校,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大大加快了科技創新的步伐。
高能級創新平臺是加速創新的強引擎。當前,安徽組建運行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人工智能、數據空間、大健康、能源、環境等研究院,布局科研項目、公共應用場景超200項,吸引“國字號”創新平臺入皖落地超200家,有效發揮了創新鏈中“從1到10”的關鍵作用。
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我省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研制出計算光刻EDA軟件、高溫合金葉片、九韶內核軟件、超導回旋加速器、第五代動態存儲芯片、無介質空中成像等一批打破國外壟斷的技術和產品,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3年居全國第一方陣。
近日,在奇瑞瑤光科技展廳的中間位置,擺放著國內第一款復合翼分體式飛行汽車。
“這輛車下地能跑、上天能飛。”奇瑞飛行汽車型號總工程師王軍杰介紹,這款汽車是團隊與清華大學合作研發,采用三體式設計,上面是飛行部分,中間是座艙部分,下面是底盤,座艙與底盤部分結合為汽車,座艙與飛行部分結合為飛機。
“這款分體式飛行汽車航程約為70公里,飛行部分起飛重量為800公斤,可以載兩個人。”王軍杰說,今年團隊聚焦純飛行器方向的研發,2.0版的起飛重量為1.2噸,將大幅提升其性能參數。
奇瑞是我省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縮影。近年來,省政府出臺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實施方案,推動項目、平臺、資金、人才等資源向企業傾斜,2024年全省80.4%的省科技攻堅項目、87.5%的項目資金、超80%的研發經費、超90%的省產業創新研究院由企業牽頭。
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安徽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并重,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
2024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居工業大省第1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收達5.49萬億元,連續兩年居中西部省份第1位,裝備制造業營收突破1.2萬億元,居中部第1位。
■ 記者 鹿嘉惠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