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記者從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十四五”規劃應急管理主要指標提前完成。
重特大事故起數首次下降到個位數
2021年至2024年,自然災害年均受災人次、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比,分別較“十三五”時期下降31.3%、23%和34.3%。
“‘十四五’時期我國應急管理在理念和實踐上的一個重大提升,就是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應急管理部部長王祥喜表示,實施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9項重點工程,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全面加強“防”的工作。
推動出臺64項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開展以來,各地累計排查重大隱患116萬多項,整改率達98.4%;對7600余家危化品企業、3300余處煤礦、3800余家工貿企業、1200余家煙花爆竹生產企業實現在線監測。2024年全國重特大事故起數首次下降到個位數,比“十三五”末下降43.8%。
組織開展暢通消防“生命通道”行動,拆改影響逃生和滅火救援的障礙物1398萬處,督改占堵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問題485萬處;推進電動自行車、人員密集場所動火作業、建筑保溫材料安全隱患3個“全鏈條”整治,電動自行車火災由整治之初的每月每百萬輛5.6起下降至2起。
進行隱蔽致災因素全面動態普查,推動各地普查礦山7081礦次,22個省份134處連片礦區啟動區域性普查;重大風險監測預警“一張網”建成,接入所有正常生產建設煤礦、所有在用尾礦庫、絕大多數高陡邊坡金屬非金屬露天礦山感知數據;開展自救器“打假”專項整治行動,強化自救器實操培訓和各類災害實操應急演練。“2021—2024年平均每年發生礦山事故起數、遇難人數分別比‘十三五’下降29.7%、29.1%。”應急管理部黨委委員、國家礦山安監局局長黃錦生表示。
縮短受災群眾得到有效救助時間
“我們建成國家應急指揮總部,與省、市、縣三級應急指揮部保持24小時音視頻聯通,構建起上下貫通、協調聯動的應急指揮體系。”王祥喜介紹,“十四五”時期累計啟動國家救災應急響應85次,近年來極端天氣災害趨多趨強,應急管理部加強防范應對工作。
提高防治能力。完成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建立國家自然災害風險數據庫和區劃圖;組織開展基礎設施涉災風險隱患排查、森林草原火災重大隱患排查等專項行動,一批抗震加固、避災搬遷項目建成使用。
強化預警“叫應”。通過優化升級監測站點、拓展鐵塔大數據等監測手段提升預警能力;強化預警響應聯動,各地轉移避險速度更快、范圍更精準、組織更周密。“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規模預警系統,新建改建監測站點1.8萬余個,重點地區監測能力達1.0級。”應急管理部黨委委員、中國地震局局長王昆表示,預警系統投入使用以來,發布4級以上地震預警359次,為公眾防震避險和高鐵、精密制造等行業應急處置爭取了時間。
破解“三斷”難題。為解決斷路、斷網、斷電難題,在高風險區預置大中型無人機通信平臺、應急通信基站、衛星電話,10.2萬個多災邊遠鄉村有了保底通信裝備;在偏遠易災地區規劃建設一批直升機起降點,建立重大災害社會力量無人機應急合作機制,實現救援人員和裝備物資快速投送。
做好應急保障。建立中央救災資金快速預撥機制,改變以往先核災再撥款的模式;開通保險理賠綠色通道,能賠快賠、應賠盡賠;健全應急搶險救災物資保障體系,中央儲備較“十三五”末增長39.6%,建立物資聯動調撥機制和快速通行渠道,縮短受災群眾得到有效救助時間。
城市消防站總數較“十三五”同期增44%
“當前,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規模增至近22萬人,基本建成6個國家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建成113支國家安全生產和18支國家工程救援專業隊伍,社會應急力量規范發展。”王祥喜介紹。
“十四五”以來,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職能定位從滅火救援為主不斷向“全災種、大應急”轉變。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國家消防救援局局長周天表示,“十四五”時期,截至8月底,消防救援隊伍接處警量已達1027萬起。
適應職能拓展持續加強練兵。每年組織隊伍開展大練兵活動,制定完善各類預案,開展等級達標考核和指揮能力考評。針對高層建筑、地下工程、大型綜合體、化工災害事故等救援難題,組織開展課題攻關,創新戰法訓法操法,完善處置規程和指揮要點。
分災種建強專業隊伍。加強消防特勤力量建設,在全國分災種組建一大批救援能力強、裝備精良的攻堅組和專業隊,提升攻堅克難的能力。統籌布局機動隊伍和航空救援力量,近年來新增消防車輛2.3萬輛、防護裝備439萬件套、滅火救援器材202萬件套。
完善力量體系。“十四五”時期,新建城市消防站3538個,總數達到1.15萬個,較“十三五”同期增長44%;新建政府專職消防隊6692個,新招錄政府專職消防員11.4萬人,人數達到25.5萬人。
人民群眾也是安全治理的重要參與者。“十四五”以來,應急管理部大力培育群眾防災避險能力,推進基層應急能力標準化建設和安全風險網格化管理,建成了“省—市—縣—鄉—村”五級災害信息員隊伍,總人數超過100萬人。(記者 劉溫馨)
記者手記
塑造有利于發展的安全環境
發展和安全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要動態平衡、相得益彰。
2024年重特大事故起數首次下降到個位數,較“十三五”末下降43.8%;自然災害方面指標實現“三下降”。近年來應急管理系統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統籌協調推進防災減災救災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發展質量越高,對安全的需求也會更加多樣化、多層次,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任重而道遠。我國安全生產基礎總體仍然薄弱,安全生產形勢嚴峻復雜,要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堵漏洞、強弱項,將安全與發展一同謀劃、一同部署、一同落實,塑造有利于發展的安全環境,并運用發展成果夯實安全基礎。
安全紅線是生命線、責任線和高壓線,要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大力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堅強有力的安全保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