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學術不斷走向專業化與職業化,追求“高精尖”對學者具有極大吸引力。相比之下,文化科學普及工作顯得有些簡單。無論在學者的科研項目里,還是在學術評價體系中,普及都是一個不那么“高大上”的領域。有意思的是,社會大眾對普及讀物的需求卻空前強烈——他們期待了解科技新發展,希望掌握經濟、法律、心理相關知識,愿意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學界的“高冷”和大眾的“熱情”形成鮮明反差,反映出當前我國學者撰寫的科學普及讀物缺乏。在科學領域,以天文學為例,在近年譯介的普及讀物中,我們看到包括引力波的發現者、諾貝爾獎得主基普·索恩等一大批科學家的名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方面,近年來我們取得不小進步,但仍有較大提高空間。比如,目前學者撰寫的漢字普及讀物中,影響較廣的是瑞典學者林西莉的《給孩子的漢字王國》,這讓我們不禁思考我國作者在創作方面還有哪些不足。文化科學普及是基礎教育與社會教育不可或缺的環節,既關乎文化傳承、科學普及的樹人大計,更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在這樣一個領域上,亟待中國當代學者投入更多精力,拿出更多高水平作品。
學術大家從事普及工作是中國學界的優良傳統。新文化運動以來,面向大眾的知識普及與文化傳播,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自覺擔當。不少名家,如朱自清、顧頡剛、王力、朱光潛、李長之、陸宗達,他們筆下的科普讀物篇幅不大、內容平易、語言輕松,卻有著深厚的學術積淀與教育熱忱。朱自清《經典常談》,用樸素清晰的筆觸介紹經史子集中的經典著作,為初學者娓娓講述傳統文化要義與精神;李長之《孔子的故事》飽含深情地講述孔子生平,展現孔子在風雨飄搖中的理想與堅持;王梓坤《科學發現縱橫談》,從東西方的科學傳統出發,深入淺出地講解科學的方法與世界觀……無論“常談”“故事”還是“縱橫談”,前輩學者的努力形成了中國文化科學普及的優良傳統。
在這一傳統中,我們發現,把象牙塔中的高精尖,轉化為面向大眾的文化科學普及,用更接地氣的方式講給普通讀者尤其是青少年,絕非“小兒科”。這對學者提出更多要求——深入淺出地介紹專業知識,需要透徹的本體研究,一針見血指向關鍵之處,否則容易在知識海洋中徘徊打轉;想充分吸引初階讀者,不僅要有優美清晰的文筆,還要把握時代文化脈搏,不斷嘗試新穎多元的表現形式。有學者提出一個精彩的普及理念:“大學標準,小學趣味。”在為孩子講解古詩詞時,既要保持大學教學標準,知識準確、思想端正、審美純正,又要揣摩小學生的認知興趣和審美心理,貼近他們的日常生活。既保持學術品質,又放下學者架子,這種心態尤為可貴。
從一定程度上說,全民文化科學素質的培養是學術生命力的源泉,更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本。讓人欣喜的是,在社會需求帶動下,大批專業人士尤其青年學子走向文化科學普及領域。他們受過嚴格學術訓練,又適應普及話語方式的不斷創新,逐漸形成一支專業、優質的創作隊伍。近年來,普及讀物數量繁多,內容豐富,形式新穎,質量水平和原創性都明顯提升。有專家指出,學術普及是教育和科研單位重要社會職能,能否在學科設置、職稱評定等機制層面有所安排有所鼓勵,同樣關系這項事業的發展前景。
期待中國當代學者能以別樣方式“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做好文化科學普及大文章。孟琢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14日 20 版)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