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建黨百年重大題材紀錄片作品,《八月桂花遍地開》全景式展現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
“當年紅軍在我家住,吃過糧食,給打了個借條。這個條子,就在彈殼里裝著。”河南省盧氏縣蘭草村村民李明山在紀錄片《八月桂花遍地開》里介紹他們家的這個寶貝物件。
作為建黨百年重大題材紀錄片作品,《八月桂花遍地開》全景式展現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和安徽衛視陸續播出,引發廣泛關注。
尋訪紅色革命地,披露大量歷史細節
金寨縣是紅32師、紅33師的組建地,也是紅四方面軍的發源地。
該片第4集展現了紅25軍在鄂豫皖根據地的頑強奮斗以及戰略轉移,成為紅軍長征中最早到達陜北的隊伍,并為迎接中央紅軍到來作出重要貢獻。在該集中,觀眾跟隨尋訪嘉賓的視角,聆聽紅軍后代的講述,尋訪開國將軍們的生平故事。
于是,我們了解到徐海東、詹大南、方升普、葉光宏等革命英雄的事跡,并且在紅軍后代對其祖輩、父輩們革命故事的追憶中,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那段鮮活的歷史。
在一次次的實地尋訪、講述以及館藏文物的呈現中,紅25軍的革命奮斗事跡更加鮮活地展現出來,讓我們得以了解這段塵封的歷史。
在紅25軍的戰略轉移與革命戰斗過程中,紅軍的偉大精神不斷震撼著我們,相信無數觀眾能在其中領悟紅軍高尚的情操、信仰和人格魅力,從而獲取歷史的營養。
親歷者后代口述,展現紅軍真實歷史
紀錄片具有極強的史料價值,一是對一手史料的挖掘與記錄,二是對現有史料的梳理與查考。因此,紀錄片《八月桂花遍地開》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了安徽金寨縣紅色文化的重要影像史料,為我們打開一扇了解金寨縣開國將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窗口。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們仍能在紀錄片里看到老兵們的口述,實為不易。在第4集中,尋訪嘉賓陳仁喜采訪到在世的老紅軍,為我們講述紅軍真實的歷史。
這位老紅軍,是“當地唯一一位在世、并見證過這段歷史的老紅軍”,這一細節讓我們動容。作為親歷者,他們如今滄桑的面容,以及講述紅軍歷史時的神態,都一再提醒我們,革命來之不易,我們應該珍惜當下,傳承紅軍的英雄無畏精神,開辟廣闊新天地。
除此之外,大量紅軍后代的敘述更加全面地呈現了紅軍歷史,也讓過去與現在連接起來,凸顯紅軍文化的當代意義。身負重傷的肖選進被盧家農婦相救,陳姓老人因保護邸銀國而犧牲自己的孩子,“金剛臺英雄八姐妹”之一的范明寫下親歷事件……這些事跡都是紅軍后代講述的父輩歷史。
可以看到,紅軍的記憶就在每一個普通人的家中,透過這些真實故事的講述,我們也更加體會到紅軍與老百姓之間血濃于水的情感。
為何這么多普通百姓愿意借糧、留宿紅軍,愿意舍命相救身負重傷的紅軍戰士?是紅軍戰士為革命而英勇戰斗的精神感動了百姓,是萬千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期盼驅使,更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與實踐的縮影。
《八月桂花遍地開》既還原了紅軍的歷史真實,也還原了紅軍的精神世界。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體會紅軍精神,將革命軍人的英勇無畏精神傳承下去。
傳承紅色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紀錄片不僅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也有較高的現實意義與當代價值。
《八月桂花遍地開》從歷史延伸到當下,擔負著弘揚紅色文化與重建民族精神的職責。是在回顧歷史時,通過“解說詞”和“鏡頭畫面”組合的形式,強調紅28軍堅守鄂豫皖根據地的當代意義:“為中國革命立下戰功,保留下一塊重要的革命根據地。”
紅色文化是為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它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特有文化,是當今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安徽省金寨縣作為革命老區,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
在紀錄片的影像表達中,更多年輕觀眾得以了解鄂豫皖根據地的紅色歷史,認識金寨縣開國將軍們的生平事跡。在此,紀錄片的意義更加凸顯,以紀實作品中的現實主義魅力提升人的境界,以紅色革命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讓年輕觀眾更深刻地理解過去,體會黨的精神,助力“中國夢”的實現,在實踐中促進革命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來源:中國青年網)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