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農具、精美花瓶、民國古玩、明清碑首……這些退出歷史舞臺、在人們記憶中逐漸消失的“老物件”,如今在懷寧縣雷埠鄉白橋村村民董江紅創辦的家庭民俗文化館里應有盡有,這里的收藏品有1000余件。
今年67歲的董江紅從小酷愛收藏,從24歲收藏第一件錢幣起,40多年來,他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到處收集面臨淘汰的傳統農業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以及各類古玩珍品。
“這些看似不值錢的老物件,如果不趁早收藏,以后就沒有了。”靠著一份持久的耐心,董江紅淘到一個又一個老物件,有耕種使用的水車、犁耙,有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鍋、碗、瓢、盆,有困難時期的糧票、布票……這些老物件散發著人間煙火味,透出農耕文明的古樸氣息。
日積月累,隨著老物件一天天地增多,原來的一間舊房已擺放不下這么多的“古董”。2015年,董江紅建起二層樓房,下面一層四開間全部作為民俗館,讓他的“心愛寶貝”住進寬敞亮堂的房間,分別標出農耕文明、紅色記憶、古玩古董、戲曲文化等展存主題。
“我對農村和農民有著特殊的感情。每一件農耕生產器具乍一看很簡單,但都有發明創造的動人故事,無不蘊含著祖先的勤勞和智慧,見證著社會的文明進步和發展歷程。”董江紅說,他有責任和義務接力文明傳承,把農耕文化遺產傳給子孫后代,讓他們知道先輩們是怎樣進行農業生產、推動社會前進的。
在白橋村,每天免費開放的民俗館,吸引著鄉親們前來觀看,讓他們有一個追尋鄉村歷史記憶的地方。
“這些老物件是鄉村發展變遷的‘活化石’,是鄉土鄉情的‘活載體’,是鄉土文化教育的‘活教材’。有了這座家庭民俗館,可以讓人們看得見往昔,記得住鄉愁,不忘曾經走過的路,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雷埠鄉黨委書記汪來勝說。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