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霸王城”之稱的固鎮縣垓下遺址,伴隨著考古不斷深入,正次第揭開垓下古城面紗。考古工作者在秦漢時期的垓下古戰場之下,還發現了一座新石器時代城址,填補了安徽史前城址的研究空白,并為中華文明溯源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散盡烽火的故事被重新打撈,失落的史前文明進入當代視野,數千年前古城再現風華,成為文旅融合的網紅打卡地。
項羽懷抱虞姬雕塑。(圖片由固鎮縣文旅局提供)
秦失其鹿,楚漢相爭。一個量如海,一個力拔山,劉項在垓下一戰定乾坤。 “四面楚歌”唱得十余萬楚軍軍心離散,“霸王別姬”定格成末路梟雄的悲愴歷史身影,垓下由此青史垂名。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里還埋著淮河流域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一座新石器時代城址。
“五一”假期,固鎮縣垓下遺址風景區游人如織,散盡烽火的故事被重新打撈,失落的史前文明進入當代視野,千年古城再綻芳華,成為蚌埠及周邊地區新晉網紅打卡地。“風景區還在建設中,周末及節假日每天人流量都已在千余人次,大家迫不及待前來尋幽懷古覽勝。 ”固鎮縣垓下遺址管理中心主任張艷梅說。
考古揭開面紗 古城重見天日
沿著固鎮縣城往東驅車行駛20多公里,記者來到毗鄰沱河的濠城鎮北,這里就是垓下遺址所在地。許慎《說文解字》中將“垓”字釋為“河邊高地”,形象地概括了垓下遺址地貌——考古勘探表明,遺址為不規則土筑四方城,地勢北高南低,沱河由其西側繞至北側向東流去。城內面積約15萬平方米,南部為村莊,北部及城垣外圍均為耕地或林地,包括護城河在內,整座遺址占地總面積近20萬平方米。
江山留勝跡,后人復登臨,品楚漢故事,發歷史幽思。公元前202年,項羽率十余萬大軍退至垓下,深塹防守,兵少糧盡。劉邦漢軍及各路諸侯重兵重重包圍,展開垓下決戰,留下了舉世聞名的垓下古戰場遺址。在當地,垓下遺址又有“霸王城”的俗稱,遺址上的村莊稱為霸王城村。
據村內老人介紹,在上世紀30年代,霸王城的土城墻還有兩人高。抗戰初期,土城被推平,形成今日地貌。古人利用沱河半繞城垣西部、北部的自然形態,在城址四周開挖人工河,互相聯通形成護城河。遺址內外還有“虞姬浣發池”“榆抱桑”“御花井”“許慎橋”等古跡。1986年,垓下遺址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至2009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垓下遺址進行了連續考古發掘。通過大面積的考古勘探、局部試掘和發掘,考古工作人員在秦漢時期的垓下古戰場之下,發現一座新石器時代城址,城內外發現壕溝、城墻、臺基等遺跡,主體年代為大汶口文化晚期。
城墻解剖是揭秘城址建筑年代的關鍵。考古人員在遺址東城墻中段開挖兩條探溝,解剖結果顯示,遺址地層分布較清晰,城墻墻體所在層位較明確。根據出土的遺物年代推斷,城墻的修筑時期主要為史前和漢代。漢代城墻墻體斜壓于史前墻體的內側呈坡狀,出土遺物主要有新石器時代晚期陶片和零星漢代繩紋紅陶片,墻體構筑方式以堆筑為主。
垓下遺址擁有淮河流域 “大汶口文化第一城”的美譽。固鎮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考古發掘成果被評為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13年,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多方合力探索 揭秘文明演變
根據垓下遺址發掘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垓下遺址所處的淮河中下游地區,正是古代重要的文化交匯地帶,垓下史前遺址的規模令人驚嘆。它是淮河流域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一座史前城址,填補了安徽史前城址的研究空白,為探索淮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面貌提供了材料,為該區域與中原同時期文化交流提供了證明,為早期城址形態與筑城技術等的演變軌跡提供了線索。
垓下遺址是揭秘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遺址。發掘過程中,在遺址內出土的陶片,從質地來看,兼有夾砂陶和泥質陶;從陶片顏色來看,有灰陶、黑陶和少數黃陶、白陶。可分辨的陶器有罐、鬶、盆、壺、杯、器蓋以及鼎足等;除素面外,器物表面裝飾的紋飾以籃紋為主,還包括附加堆紋、繩紋、方格紋、凹弦紋等。陶器本身既有本地特征,也受外來文化影響。
對照周邊其他遺址的發展過程,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的出現并非孤立和偶然,但其源頭、發展和最終去向,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從考古材料上看,垓下遺址從大汶口文化至秦漢時1000余年的發展過程仍有缺環,有待進一步的探索工作。
2021年,固鎮垓下遺址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獲國家文物局批準。同年7月,山東大學垓下遺址考古實踐基地成立,山東大學考古系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固鎮縣政府三方聯合對遺址進行發掘,目的在于通過科學嚴謹的發掘,進一步廓清整個遺址的年代、性質、布局、結構及演變等方面的內容,同時結合后期的多學科研究,深入研究垓下遺址的文化內涵和價值,為遺址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固鎮縣垓下遺址風景區內的先民生活場景雕塑。
打造文化地標 讓遺址“活起來”
“垓下古城和漢文化資源不僅是固鎮的寶貴財富,更是中華民族的珍貴遺產。保護好、利用好作為大汶口文化城址和垓下之戰標志地的垓下遺址,對于研究、展示中華民族文明史和漢民族歷史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固鎮縣文旅局局長王中華說。
近些年,固鎮縣將文化旅游產業列入全縣四大主導產業之一,發力實施文化立縣、垓下遺址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兩大專項攻堅工程。按照“保護文物資源、挖掘文化底蘊、優化投資環境、推動旅游發展”原則,固鎮縣爭取4億元文化旅游專項債資金,在本級財政撥付1億元的基礎上,每年再從本級財政拿出不少于2000萬元資金用于遺址保護利用。
“2019年,我們在保護優先的基礎上啟動垓下遺址旅游風景區建設,全面提升垓下歷史、文化、民俗魅力,打造固鎮文化地標和旅游新名片。”張艷梅介紹,風景區規劃設置文旅融合發展區、垓下古戰場展示區、遺址保護展示區、綜合服務區、濱河景觀帶等功能布局。
走進風景區,隨處可見再現先民生產生活場景的鋼絲人雕塑。考古展示館還原垓下考古的艱辛歷程,文物展陳室和修復室集觀賞體驗為一體。在文旅融合發展區,一個個仿古土坯房排列整齊,剪紙、陶藝、泗州戲、琴書等非遺項目進駐,《拾棉花》等經典劇目接連上演,引來游客喝彩叫好。
目前,垓下遺址展示館、景觀大道、游客接待中心、停車場、景區道路等基礎設施修建完成,虞姬浣發池等部分景點已改造提升,以虞美人、菊花、粉黛亂子草為主打造的四季花海基地初具規模。垓下遺址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
“我們深入挖掘和闡釋歷史文化遺產蘊含的豐富內涵和時代新義,加快推進歷史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力爭將固鎮垓下遺址打造成集考古科研、遺址展示、休閑觀光于一體的品牌景區,讓千年古城既有‘說頭’又有‘看頭’。 ”王中華說。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