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巴掌大的膠卷里,“藏”著一本數百頁的書,閱覽膠卷甚至能清晰看到紙張的磨損程度——這是縮微技術,將各類紙本文獻、數字資源拍攝成縮微膠片,在轉化文獻時不用觸動珍貴原件。我國文獻縮微事業已經走過40年,截至目前,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及成員單位累計拍攝各類文獻近20萬種、8000余萬拍,在時光長卷上傳承文脈。
輕點前進鍵,縮微閱讀器上的膠片轉動起來,顯示屏上,明代典籍《本草品匯精要》一頁頁呈現。近日,由國家圖書館主辦、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承辦的“方寸真微集萬象 壽越千年存古今——中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事業四十年”展覽在國家圖書館開幕。許多觀眾路過互動體驗區,都會坐下來,閱讀膠片上的古籍。
將各類紙本文獻、數字資源拍攝成縮微膠片,這就是縮微技術。
我國文獻縮微事業已經走過40年,截至目前,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及成員單位累計拍攝古籍善本、民國文獻、少數民族珍貴文獻等各類文獻近20萬種、8000余萬拍,其中包括敦煌遺書、《永樂大典》等多部珍貴典籍。
巴掌大的膠卷里,“藏”著數百頁的書
走進國家圖書館縮微文獻部的拍攝工作間,工作人員正小心翼翼地將泛黃的古籍文本放置在拍攝機上,進行曝光、拍攝縮率等一番調整后,腳踩快門,隨著“咔嚓”一聲,一頁古籍便存留在35毫米的膠片中。
“傳統縮微拍攝流程包括文獻提取、整理、拍攝、膠片沖洗等環節。”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副主任張陽介紹,“在符合技術標準的存藏條件下,膠片可保存500年以上。”
為何要用膠片保存文獻?張陽說,20世紀80年代初,圖書館對古籍的保護基本以修補為主,條件好的有專門庫房,用樟木箱收納古籍,條件差的只能任古籍“自生自滅”。
1982年,學者任繼愈赴山東曲阜查閱檔案,目睹珍貴文獻因保存條件不完善而瀕臨損毀,心急如焚。他提出建議,采用縮微技術搶救古籍,這一建議得到了國家的重視。
1985年,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成立,開始在全國公共圖書館范圍內,大規模開展以縮微方式保護、搶救古籍和珍貴文獻的工作。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聯合25家成員館、19家資料館,構建了覆蓋全國的文獻搶救保護網絡。
展廳里,縮微技術的優勢一目了然:巴掌大的膠卷里,“藏”著一本數百頁的書,閱覽膠卷,甚至能清晰看到紙張的磨損程度。“縮微文獻在轉化時,復制精度和轉化效率高,完全不用觸動珍貴文獻原件。”國家圖書館縮微文獻部數字縮微組副組長馬杰介紹。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出版了近600套影印文獻匯編,方便讀者閱讀、使用文獻。國家圖書館縮微文獻部文獻編目與開發組副組長朱立偉舉例,匯編的《中國建筑史料編研(1911—1949)》一書,收錄了355種近代建筑文獻,首次出版便被預訂一空。
數字時代,膠片仍然不可替代
“縮微文獻真實記錄原件特征,且不可篡改。”國家圖書館縮微文獻部攝制與技術服務組組長楊曉微介紹,“為確保縮微膠片制作的精準性,在拍攝環節,對光線、焦距、拍攝角度等參數都有精確要求,以保證圖像清晰度和色彩還原度。”
拍攝完成后的膠片在沖洗過后,還要經歷4次繞片8個項目的嚴格檢查。
“首先,要檢查膠卷對文獻原件細節的還原能力。”國家圖書館縮微文獻部計劃與協調組副組長樊向偉將膠卷置于顯微鏡下,空間頻率讀數“6.3”的字樣清晰可見,“這就說明解像力達標了。”
接著,檢查標板字符是否完整、密度是否合規、外觀是否整潔后,再把膠片安裝在閱讀器上,根據清單檢驗是否與原文獻完全一致。一旦某一環節出現問題,就需要重新拍攝。對補拍片段重新質檢后,再將膠片整體包裝入庫。
這套流程不簡單,不少參觀展覽的觀眾都好奇:當下電子存儲如此方便,為何還要用膠片拍攝,還要單獨建立庫房存放?
原來,數字存儲受技術更新、設備壽命、存儲介質老化等因素影響,存在數據丟失風險。張陽介紹,縮微膠片穩定性強,只要保存環境達標,就能長期保存。
面對數字化浪潮,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與時俱進,推進“數字縮微”技術,實現膠片與數字資源的雙向轉化。
“我們目前實現了通過數轉模技術,將靜態影像類數字資源打印到膠片上進行長期保存。”國家圖書館縮微文獻部數字縮微組副研究館員劉小露介紹,這樣相當于設置了“雙保險”,能夠應對數字信息因技術過時、數據損壞或惡意攻擊而丟失的問題。
縮微技術,未來如何發展
記者在展廳中看到,許多古籍中的插畫精致、色彩豐富。
“縮微膠片技術也在不斷創新。早期縮微膠片多為黑白,如今彩色縮微技術已得到應用,能更好地保存文獻中的色彩信息。這對古籍中的插畫、印章等內容的保存具有重要意義。”楊曉微介紹,國家圖書館探索利用AI色彩還原和增強算法,給縮微膠片上的黑白影像“上色”。
“縮微事業,就是在時光長卷上傳承文脈。”張陽說,“在保存對象上,從傳統文字文獻向圖片、音視頻等多媒體文獻擴展。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音頻、視頻資料需要長期保存,縮微技術將在這些領域大放光彩。”張陽團隊已開始探索將縮微技術應用于圖片、音視頻保存的可行性,通過特定的轉換方式,將多媒體資料轉化為縮微膠片,實現長期保存。
近年來,我國縮微技術人員研制、改進縮微設備,探索縮微設備耗材的國產化替代。新型縮微拍攝設備在自動化程度、圖像分辨率等方面顯著提升,能更高效地完成拍攝任務。
在展覽的最后,兩塊光盤大小的玻璃吸引了記者的注意。“未來有望探索使用玻璃等新型材料作為存儲介質。”楊曉微介紹,玻璃具有化學穩定性高、壽命長等優點,理論上可實現數千年的保存。目前,相關研究已取得一定進展,若能成功應用,將為文獻保存提供更長久可靠的解決方案。
將泛黃的古籍印刻在方寸膠片間,這份守護將跨越更遼遠的時空。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淀,也將借助科技的力量,在歲月流轉間永葆“青春”。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30日 12 版)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