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亞書房擺放的這個舊式鐘表,記錄了他伏案創作黃梅戲的很多日日夜夜。
王冠亞、嚴鳳英夫婦舊照。(資料圖片)
昨天中午11點多,一條消息震驚了省內乃至全國熱愛黃梅戲的人,“沉痛宣告:國家一級編劇,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之親密伴侶王冠亞先生,因病搶救無效,于4月16日清晨5點30分在合肥逝世,享年84歲。”發消息的是嚴鳳英的小兒子王小英,站在父親的遺像前,他說爸爸終于能跟媽媽團圓了。
去世時,妻子嚴鳳英剛過忌日
《孟麗君》《西廂記》《桃花扇》《半把剪刀》……很多年前,這一部部黃梅戲電視連續劇紅遍江淮大地,他們的創作改編者正是嚴鳳英的愛人、著名黃梅戲編劇王冠亞。而他的離去,也讓這些經典之作,永遠成為經典。
“父親的遺愿是不設靈堂,不擺花圈,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昨天下午,在王老生前居住的省文化廳宿舍里,王小英靜靜地說。在這間幾乎稱得上是破舊的書房里,堆著整柜子的文學、戲曲書籍。書架上有一張王冠亞和嚴鳳英的黑白照片,老人每天在書房里,一抬眼就能看見。那時,他們都很年輕。
“父親走得很安詳。”王小英說,在罹患癌癥后,王老的病情已被控制住了,奪走他生命的是肺部感染,“前天晚上在醫院里,我跟他說‘爸我來了’,他還能應答,知道說自己哪里疼,昨天下午人就不行了。很巧,我母親的忌日剛過不久,他們就團圓了。”
得知病情后,他臉上很平靜
“好久沒交電話費了,打不出去。”看到大哥王小亞拿起聽筒,小鳳才想起來這段時間忙得連電話費都沒顧得上交。從去年4月份王冠亞被查出患有癌癥后,這個陪伴了他30多年的義女,就一直奔波在醫院和家之間。小鳳說,當時覺得太突然了,“他70多歲的時候還去冬泳,沒想到他會患上癌癥。”
住院的4個月內,小鳳并沒有將病情告訴父親,只跟父親說就是腰部出了點狀況,只要配合醫生治療,很快就能回家。“他說,那我好好治,治好了就回家。”小鳳拭了拭眼角的淚說:“可他識字啊,每天早上6點,我都要送他去做放療,他肯定看到了腫瘤科的牌子。”
小鳳說,父親在家人面前“裝傻”,但背著家人給朋友打電話時卻說,自己在醫院,可能是癌癥,治不好了。小鳳知道,父親這么做,是不想讓子女為難。王冠亞出院后,小鳳選擇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里告訴他真實病情,“他當時正在曬太陽,聽完,臉上很平靜。”
晚年,他還經常提攜年輕人
雖然身體變差了,但在晚年,王冠亞一天也沒有離開過黃梅戲事業,自己不能寫了,卻從不吝惜和別人分享自己的心得,只要是能為黃梅戲曲做貢獻,他都愿意出力。
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侯露回憶,大概是十多年前,她們在劇院首演一場關于姜夔的戲時,王冠亞特意趕來以示支持。
農民作家閆立秀跟王冠亞因為創作結識近十年,之后有著頻繁的交流。“當時我正在創作自己的作品,我來看他的時候,王老給我很多的建議——怎么刻畫人物、如何處理舞臺場景、矛盾沖突,以及怎么做結尾,他都說得很好。”
兩年多前,閆立秀說,王老因為身體原因不再動筆了,但他還經常幫來自全國各地的黃梅戲愛好者看劇本,“當時有名河北的大學生王強找到我,想請王老幫他看看劇本,并要了老人家里的電話,王老就真的跟他通了電話,并提了很多建議。”
“早上,時白林老人和丁阿姨來時,跟我聊著聊著就老淚縱橫了。”王小英說,黃梅戲作曲家時白林和父親曾一起創作過黃梅戲《孟姜女》,這是兩人最得意的作品,“寫《孟姜女》時,我父親一邊流淚,一邊寫,這是他動真情的作品,我們送他的時候,一定要讓他再聽一遍。”
延伸閱讀
黃梅戲領域的“多面手”
上世紀80年代后期,15集電視連續劇《嚴鳳英》在全國播出后,深深打動了億萬觀眾,掀起了一股“嚴鳳英熱”,并榮獲了“飛天獎”一等獎。該劇的編劇正是嚴鳳英的丈夫王冠亞。
王冠亞,1929年出生于湖北武漢。大學畢業后,曾在阜陽軍區文工隊、安徽軍區文工團等多個文藝單位工作,積累了深厚的藝術功底。1956年5月,王冠亞來到安徽省黃梅劇團工作,從此與黃梅戲結下了一世情緣。
王冠亞可謂是黃梅戲曲領域的“多面手”:導演、表演、編劇、創作,樣樣拿手,且都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他曾經執導過《王金鳳》《紅樓夢》《西廂記》《江姐》《白毛女》《春草闖堂》等十幾部大型劇目。
除了《嚴鳳英》,經他創作改編的《西廂記》《貂蟬》《桃花扇》《半把剪刀》《甜妹》《孟麗君》等計17部70集電視連續劇,多次榮獲“金鷹獎”和“飛天獎”等大獎。
名家追思
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黃新德——
他把全部情感都濃縮在了作品中
“他是個不太善于用語言表達情感的人,但他把自己全部的情感都濃縮在了作品中,投入到對黃梅戲的無限熱愛中。”昨天,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黃新德在聽聞王冠亞離世的消息后驚呼:“一代見證黃梅戲發展歷史的人啊,怎么就這么走了。”黃新德說,他進入省黃梅戲劇院后的第一部戲,就是王冠亞導演的。
省劇協副主席兼秘書長侯露——
因為他們黃梅戲才有今天
“我們兩家很有淵源,他就像我的父輩一樣。聽到這個消息,心里特別難受。”省劇協副主席兼秘書長侯露說:“黃梅戲之所以有今天,正是有賴于王冠亞、陸洪非、金芝等老一輩藝術家,對傳統劇目的不斷整理和創新,才讓新一代演員有好的劇本可演。”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