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天仙配茶戲樓內,演員正在后臺化妝做準備。
民間劇團需要扶持
在安徽的很多地方,現在仍活躍著不少黃梅戲民間團體,他們下鄉進村,為最基層的百姓演出。
“老百姓愛看,民間劇團就有了市場。”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侯露說,如果專業院團和人才是“主力軍”,那么民間劇團應該是黃梅戲發展的“生力軍”,對民間劇團應該多些扶持和發展。
不過,也有業內專家認為,民間劇團面臨的是最后的觀眾群,特別是農村一些上了年紀的觀眾,他們雖然精神可貴,但生存狀況艱難,也不是未來黃梅戲發展的方向。如何找準觀眾的需求,也是民間劇團需要思考的問題。
黃梅戲也要都市化
“像經典劇目《天仙配》《女駙馬》,放在今天肯定是很難出來了,因為它們反映的是農耕時代,符合上世紀50年代的時代特征。”省文化廳一位負責人說,傳統黃梅戲的藝術樣式,和今天的觀眾已經有了時代隔閡。
隨著時代的多元化發展,傳統的戲曲都在走“下坡路”。黃梅戲作為中國五大劇種之一,衰落的速度相對較慢。這和黃梅戲自身淳樸活潑、“接地氣”的表演特征有很大關系。
“雖然都是普通百姓的生活,但傳統的藝術形式,觀眾已經知之甚少了。”省文化廳這位負責人打了個比方,拉開門閂開門的“程式”,在其他的劇種中也都常見,但很多年輕觀眾可能已經看不懂了。
如何讓觀眾愛看,讓孩子愿意學,當務之急是找到黃梅戲藝術的立足之地,而立足點就是創新。“ 現在各個劇種都在倡導戲曲都市化,比如黃梅音樂劇,就是一種不錯的嘗試。”省文化廳這位負責人說,音樂劇是現在觀眾能接受的,把黃梅戲與其結合,能產生新的火花,讓觀眾產生新鮮感,同時又不會覺得年代久遠。
安徽將建“劇本庫”
很多人認為,黃梅戲現在的問題是缺乏好劇本,演來演去都是《天仙配》《女駙馬》。記者了解到,現在安徽專職寫劇本的創作人才已經從原有的幾十人減少到四五個人,而且年紀偏大,近些年鮮有能讓人喝彩的作品。
雖然解開黃梅戲的“癥結”并非只靠劇本創新,但劇本的創作卻是擺在安徽藝術院團面前的一道難題。
“ 有好的創作,才能有更大的市場。”省文化廳藝術處侯進處長介紹,文化體制改革后,文化廳對于藝術院團已從管理職能轉變為服務職能,因此將盡可能地提供幫助,繁榮安徽的舞臺創作。
藝術生命力的延續并非一朝一夕,而在今年,省文化廳將主要抓劇本創作。如果院團有項目,文化廳可以邀請省內外的專家,通過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共同商討編寫劇本,解決藝術院團在創作中的實際需求。
此外,安徽還將借此機會,建立一個“劇本庫”。“結合市場需求,編寫一批劇本,院團如果有需要,我們就可以提供,這樣可以省去創作的時間與困難。”侯進表示。
建議設立專門基金
與政府部門的“輸血”相比,如何增強黃梅戲自身的“造血”功能,是很多戲曲界業內人士更期盼的事情。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就告訴記者,原先中國的劇種有600 多個,現在卻只剩下200 多個,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尷尬,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些戲劇習慣于被“包養”起來,而減弱了自身的“造血”能力,生存能力大大降低。韓再芬說,黃梅戲不能停留在被“養起來”的觀念里,而要大膽地走出去,與市場接軌,借助高科技,尋找新的空間。
如何讓黃梅戲提高自身的“造血”能力呢,侯露給出了兩點建議。第一個建議是引入一些黃梅戲的職業經理人。“這些人應該是非常了解市場運行、營銷的,能幫助黃梅戲大膽、科學地與市場接軌,與顧客接軌。”另一個建議則是設立一個更為靈活的基金,“不管是國有院團還是民間劇團,只要有好劇目,都可以來申請經費支持。”錢從何來?侯露說,其實不僅僅依靠國家撥款這個“輸血渠道”,還可以充分吸收社會資本。著名黃梅戲藝術家黃新德也告訴記者,在國外,很多企業都會拿出資金投入到藝術基金里,
“我們能不能也有這樣的基金,以及靈活的續航渠道,畢竟有了充足的資金,黃梅戲的‘造血’功能會強大很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