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堂、樓、閣……中國古代的藏書之所雅號頗多,但舞文弄墨終究是少數人的愛好。當我們進入一個崇尚全民閱讀、努力為全民提供閱讀機會的信息技術時代,數字圖書館一步步從構想變成現實。它比齋、堂、樓、閣更強大的是,既能讓塵封許久的優秀典籍重現光彩,也能讓現代文明的呼聲迅速傳播。
借力新媒體
位于合肥市蕪湖路上的省圖書館,建于1913年。這個百年老館,有著莊重優雅的外表,也有著追趕潮流的“內心”。西側借閱大樓門廳下自助借還書設備旁,不時有讀者忙忙碌碌地操作著,享受著知識熏陶,也享受著智慧服務。
數字圖書館,在這兒不算新鮮了。2011年,文化部、財政部共同推出“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我省進入首批試點。時隔兩年,國家圖書館赴皖進一步推介該項目,再次吸引廣大讀者的熱情體驗。在通常的印象中,有數字資源,有網絡設備,即可完成數字閱讀,但數字圖書館的概念只是兩者的集大成嗎?
其實不然。以省圖書館為例,現已實現書目信息、圖書續借、圖書預約、圖書預借的網上查詢及手機查詢服務;可以發送到期提醒短信;可以為到館讀者提供自助借還服務、智能架位、觸摸屏電子報刊、電子閱覽室等。通過互聯網提供線上的資源獲取服務,在版權允許的情況下提供全文下載。在網上咨詢中心平臺、全國圖書館參考咨詢聯盟平臺、全國科技圖書中心平臺,讀者可以享受到全國中西文數字資源檢索及文獻傳遞服務。在館內專設的公共文化數字體驗區,還可以實現資源展示、網上信息服務、新媒體閱讀等。
各級圖書館圍繞省圖書館搭建資源利用系統,建立了以VPN技術為主體的資源傳播方式,實現省市縣互連。同時,通過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短信服務、手機圖書館等)、IPTV(廣播電視網)、移動硬盤傳遞等,服務終端涵蓋計算機、數字電視、智能終端、觸摸屏等幾乎所有新媒體終端,開展移動服務、短信服務、手機圖書館、數字電視等創新服務。
可以看到,借助新興媒體,數字圖書館為社會各界提供多層次、多樣化、專業化、個性化的數字服務新業態,正在形成。
瞄準新資源
點擊進入省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網頁,可以見到中華連環畫數字圖書館、少兒多媒體數據庫平臺、方正數據等20多個大項的數字資源鏈接。這其中,包含大批由省圖書館自主制作開發的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數字資源,其數量目前位居全國前列。
2008年至2012年間,省圖書館制作了11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視頻數據庫、電視專題片:《徽州建筑》、《安徽歷史文化名城》、《安徽紅色記憶》、《安徽民間傳統工藝》、《安徽雜技》、《安徽花鼓燈》、 《安徽館藏文物》、《紅星閃閃耀中華——中國金寨英雄譜》、《安徽歷史文化名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雙百人物中的安徽人》;并建設了館藏書目數據庫、專題特色數據庫、網絡資源專題導航、講座展覽拍攝制作、在線講座等多種數字資源。在合作建設領域,省圖書館通過與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圖書館合作共建徽州建筑數字圖書館,與省委黨校圖書館合作共建安徽地方文化數據庫等方式,充實館內數字資源建設力量。這些帶有“安徽標識“的數字資源,正在一個巨大的網絡中被傳播、共享。
除了自主建設數字資源,省圖書館還通過采購、數字化加工、網絡資源采集、受贈和交換等多種方式充實數字資源庫。截至2012年底,省圖書館建設的數字資源總量達56.58TB(TB為萬億字節,計算機常用存儲單位)。不僅如此,強大的檢索系統整合了館內所有的館藏資源,2009年至2012年,其數據庫總訪問量近700萬次。同時,圖書館還將館內數字資源、共享工程資源、國家數字文化網等站點鏈接整合到網站,供各類讀者和廣大網民閱讀,2009年至2012年,網站總訪問量超過1500萬次。
“技術終究是為內容服務的。內容還是數字閱讀產業的核心,沒有內容資源上的強大儲備,技術手段只是徒為他人做嫁衣。 ”省圖書館副館長張海政表示,當下,一方面是對國民閱讀量下滑的擔憂,一方面是數字閱讀興起,那么公共閱讀服務機構將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我們需要通過先進技術引領讀者主動閱讀,更需要引領讀者閱讀好書。
構筑新網絡
至今年6月,省圖書館完成了國家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所要求的“統一用戶管理系統”、“唯一標識符系統”和“中國政府公開信息整合服務平臺”三個必配軟件系統的部署。這也意味著離“一庫一網三平臺”的目標更近一步。
所謂“一庫一網三平臺”,即:建設分布式公共文化資源庫群,搭建以各級數字圖書館為節點的數字圖書館虛擬網,建設優秀中華文化集中展示平臺、開放式信息服務平臺和國際文化交流平臺,打造基于新媒體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業態。這將最終實現數字圖書館這張網絡惠及全省,惠及全民。
每一個城市的圖書館如同這張網絡中的一個個結點,結點不斷生根,網絡才能越鋪越大。目前,市級數字圖書館的建設步伐尤為引人關注。據了解,我省分兩批次共有蕪湖市、馬鞍山市、銅陵市、合肥市、安慶市5個城市的圖書館入選國家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各家數字圖書館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各有千秋。蕪湖市圖書館館藏數字資源達到42TB,可實現資源訪問的館內光纖局域網、無線局域網、網絡遠程訪問和移動終端訪問的一體化,實現市、區、縣公共圖書館、公共電子閱覽室的聯網和數字資源的共享。馬鞍山圖書館,已建成以市館為中心館,以3家區級圖書館、9臺24小時街區圖書館、10家社區圖書館為分館的總分館服務機制,實現圖書的通借通還和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合肥市除通過為到館讀者提供在線直播講座、網上趣味答題、贈送合肥市數字圖書館卡等活動積極開展數字資源推送服務外,還開通了手機圖書館。
省文化廳公共文化處處長何頌冰認為,未來,除了要發揮省圖書館龍頭作用,整理可供全省各級圖書館共享的數字資源,還要搭建地方資源中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選擇最新、最實用的技術,構建科學有效、開放互動、共建共享的技術平臺,實現數字資源的廣泛采集、聯合加工、深度整合與快速發布。 (蔣莉 晉文婧)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