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金色大廳漸成國人鍍金之旅
近日,一些中國文藝團體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自娛自樂”演出的消息陸續曝光,只要花錢就能在金色大廳演出的事實也引發關注。有媒體更將“金色大廳”戲稱為“金錢大廳”。記者在金色大廳官網上進行搜索,發現從2013年1月至今,一共有24場次、133個團體來自中國。由于有些場次是以藝術節或者合唱節的形式呈現,所以在一場中會包含多個演出團體,很難對這些演出團體進行一一統計。
記者在“百度”上搜索到了一些金色大廳的演出信息:2013年1月18日,海南律師合唱團參加了2013維也納金色大廳迎新春合唱音樂會的演出活動。2013年1月24日,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女子合唱團獻唱維也納金色大廳。2013年2月27日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學子進維也納金色大廳表演節目。2013年6月19日,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景頗族學會民間藝術團的舞蹈《景頗姑娘》亮相“2013年風情俏中國——維也納中國舞蹈盛典”。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金色大廳為何成國內團體扎堆表演之地?
金色大廳在維也納的音樂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其中的演出也不乏精品。不過,近年來在國內一些媒體、機構和企業的熱炒下,金色大廳儼然已成為“世界音樂圣殿”的代名詞,仿佛只要登上這個舞臺,就意味著個人或團體的音樂造詣獲得了國際認可。
曾經去金色大廳演出過,這一“事件”會記錄在以后的宣傳簡歷中。這種虛榮心現在已經波及到一些學生樂團和喜歡藝術的孩子們。為了去金色大廳,一些地方管理部門不惜投入重金把自己的地方藝術團送去展示;一些學校的樂團請家長自掏腰包自付路費和住宿費帶孩子去金色大廳演出;國內一些機構還在金色大廳舉行各種音樂比賽、青少年藝術節、老年藝術節,當然,凡參加這些藝術節和比賽的選手都要自掏腰包。
其實,對于奧地利人乃至全歐洲人而言,金色大廳并不能與“世界音樂圣殿”畫等號。它的管理者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是個商業性團體,只要交付兩三萬歐元的場租,無論音樂技能高低,任何人都有機會在這里彩排三個小時、演出兩個半小時。
依靠贈票維持上座率 演出成自娛自樂
據新華社報道,近年來國內團體和個人在金色大廳的演出頻繁,甚至還出現過一天之內演出兩場“中國新年音樂會”的現象,演出水平參差不齊。中國團體在金色大廳的演出也難以吸引觀眾,送票行為普遍,有些演出甚至出現演員們互為觀眾的現象,令人咋舌。
中國駐奧地利大使館文化參贊李克辛接受北青報記者倫兵采訪時表示:“很多中國樂團和藝術家在金色大廳的演出都是利用金色大廳的‘垃圾時間’,根本不在正式音樂季安排的場次中,且絕大部分都不對外售票,當地觀眾聞所未聞,當地媒體更不會報道。觀眾都是通過使館和華僑商會等渠道向這里的華人贈票,靠‘組織’來的。因此,它已經成為華人華僑圈里自己的文化娛樂活動。”因為這種“文化活動”實在太頻繁,連中餐館廚師都“聽怕了”,不愿來捧場。今年某個團體表演,竟然是其他團在臺下當觀眾,然后輪換。這就是一些文藝團體或藝術家“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殘酷真相”。
李克辛說:“在金色大廳演出不能證明你的藝術水準有多高,金色大廳本身沒有門檻,它就是一個維也納獨具特色的古典音樂演出場所,在這里展現民族藝術首先應該讓當地的觀眾和西方主流社會觀眾接受,而不是為了讓自己有一個提升知名度的噱頭,中國文化走出去應該拿出真東西。”
網友熱議:國內吹牛 國外丟臉
《金色大廳成鍍金勝地》報道自發布以來,受到網友的廣泛關注。新浪轉發相關帖子近萬次,網友紛紛評論,發表意見:
羨濤:中國人太把所謂的特定演出場所當回事了,好像在金色大廳演出就一定代表藝術水準,展現自己要靠真本事!
Song之四季:在維也納,最著名的演出地是維也納歌劇院和維也納音樂廳,其中維也納歌劇院是世界歌劇中心。這兩個演出地準入要求很高,只接受經典劇目和經典曲目的演出,非經典曲目或外國風情音樂,比如中國民歌類作品只能在金色大廳上演,所以有些人認為進入金色大廳就是進入世界頂級音樂殿堂了,這是一種誤解。(許心怡)
鋼琴亂談:真齷齪,滿世界丟人現眼,還這么明目張膽的,大張旗鼓的,尿罐子鑲金邊。
江南布衣廣陵客: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群子音樂: 自己掏點錢,騙騙自己,騙騙別人!如此藝術最高殿堂……
王紀宴: 國內吹牛,國外丟臉。金廳現眼何時了?銀子知多少!
唱作人邢磊:打腫臉沖胖子,在國外刷錢,做給國人看。
長白之野夫:可悲的是:這樣出了大價錢卻是毫無價值的鍍金活動也許還會無休止地繼續!
星海流塵:藝術不藝術咱不管,丑不丑陋咱不管,誰付的錢?付的誰的錢?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