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引起了市民極大的興趣。
動漫舞臺劇吸引了不少觀眾。
傳統與現代交融,時尚與鄉土結合,文化與創意對接……這將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或許,尋求答案并不難。本屆文博會,文化科技、精品書畫、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場融合了多種元素的文化盛宴,在這個國慶節里,正在開席。
在這里,文化與生活最美的邂逅,正在人們心中逐步升騰發酵,激發起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暢想。
暢享文化創意
鏡頭一:燈光閃爍中,一個戴著紅帽子的小姑娘登場,向包大人“喊冤”:“包大人,大灰狼老找我麻煩,說要跟我做朋友。”“來人啦,把大灰狼帶上來。本府要問問情況。”隨后,王朝馬漢押著大灰狼上臺,大灰狼進行申辯……
在安徽櫻藝緣動漫舞臺劇展位前,黑臉包公受理小紅帽“狀告”大灰狼一案,引來現場小朋友們不少歡聲笑語。表演過程中,演藝人員還與現場觀眾進行互動,小朋友們個個激動不已。
《黑臉大包公》曾經登陸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還走出國門,在東南亞、北美地區風靡一時。如今,“黑臉大包公”繼續升華,采用“中西合璧”,“黑包公”與“小紅帽”相結合,呈現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覺感受。
“這次文博會很不錯,特別是一些動漫節目很有創意,值得一看。”身為幼兒園教師的張娟,特意帶了8個小朋友前來觀看。“幼兒園階段正是激發孩子們想象力的時候,平時上課就注意這一點,但是課堂教學還是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張娟說,這次讓孩子們近距離體驗文化創意,更有利于激發他們的靈感。
無疑,文化與創意的融合,讓孩子們收獲了新理念,更為他們今后的人生歷程開拓了新思路。
追尋鄉土氣息
鏡頭二:將一塊竹片剖成幾根薄薄的細篾絲,每根篾絲再從唇邊滑過,據說這樣編織起來就會便捷很多。數十根篾絲拼在一起,在一雙巧手的“撥弄”下,瞬間就變成了一個小竹籃,這就是聞名于世的東陽竹編。
“媽媽,這是什么呀?”“這就是竹籃子啊!”“什么是竹籃子呢?”“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竹籃子啊。”展位旁,一對母女之間的“精彩對白”逗樂了一群人。
“笙竹質軟可作細篾器,舊以充貢。”清朝以前,東陽竹編以朝廷貢品而天下知名。曾經家家必備的竹籃子,隨著時代的發展,也逐漸淡出了人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視野,漸漸被塑料袋所取代。
“聽到孩子問什么是竹籃子的時候,我非常震驚。孩子長期在城市生活,對一些鄉土氣息的東西都很陌生,上次還問花生是不是樹上結的。”對于這些,劉霞顯得憂心忡忡,“我們來到城市之后,孩子獲得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但他們是不是失去了一些其他的珍貴的東西?”
“帶孩子過來看文博會是對的,讓她近距離接觸一些傳統文化,從小感受鄉土文化的魅力,對她的成長有好處。”劉霞這樣打算。
傳承傳統文化
鏡頭三:“咚咚鏘、咚咚鏘……”開場鑼鼓聲響起,白色銀幕上頓時皮影翻滾,《二龍戲蛛》的大戲拉開帷幕。只見一紅一青兩條長龍在不斷戲弄著蜘蛛,一只大紅蜘蛛躲閃不及,欲逃無門……在演藝人馬飛手中,戲中角色的高難度翻滾、打斗動作一氣呵成。
臺上爭斗正酣,臺下叫好連連。在文博會現場,不論何時,安徽省馬家皮影戲藝術團展位前總是少不了一群人,開戲時拍手叫好,休息時翹首以待。此情此景,讓人回想起數年前農村放露天電影的場景。
人群中,一名5歲的孩童始終在津津有味地盯著白色銀幕,看到熱鬧之處,也跟著大人們一起鼓掌。“以前從來沒有看過這個,很好玩。《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也好看,比電視放的還好看。”黃子賢用他那稚嫩的同音,告訴人們他對皮影戲的喜愛。
“不要說孩子了,我們也是第一次看皮影戲,以前都是從電視上看的,沒有今天這樣真切。”黃子賢的父親黃坤說,“看到孩子喜歡看,我們也在這看了一會,果然很不錯,表演很精彩,特別是音效的配合和打斗動作的設計都非常到位。”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之一的皮影戲,曾經輝煌于大江南北,可如今卻日漸慘淡,不被人們了解。現場不少人都拿著相機到銀幕后“偷拍”,希望一探皮影戲的表演過程。“孩子喜歡是好事,更多年輕人喜歡它,皮影戲才有生存發展空間。”黃坤這樣認為。(許超眾)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