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共亡黨問題研究是一個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學術價值和現實價值的研究課題。黃葦町同志撰著的《蘇共亡黨二十年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學理與實踐、歷史與邏輯、國內與內外角度,對蘇聯解體的原因及其對中國的鑒鏡和啟示進行了有見地的分析研究,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研究成果,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研究,總結和把握“三大規律”,應對“四大考驗”和“四大危險”,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
1、 主題框架鮮明,具有理論價值和資政意義。作者十年前演講和出版《蘇共亡黨十年祭》,鮮明提出蘇共亡黨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是“被它一直宣稱代表的工人階級和蘇聯人民所拋棄”;通過十年來的深思和闡發,作者又新著《蘇共亡黨二十年祭》,并凝練出“凡中沒有人民,必被人民拋棄”的主題,引申出“中國會不會是下一個?”的現實課題。作者一以貫之又不斷拓展的主題,既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無產階級政黨不斷思考和總結的政治主題,更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科學社會主義建設中必須面對的重大時代命題。同時,作者以蘇共建立、發展、消亡的歷史脈絡為縱線,以斯大林執政30年、蘇共改革機遇及應對方法態度、民心民意三大支點為橫線,條分縷析,框架構建特色鮮明,對把握蘇共亡黨問題研究的時代意義、學術價值具有創新意義。
2、 靈活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大大提升了研究效果。作者運用政治學、歷史學、黨建學、社會學等相關知識,采用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歷史與邏輯相結合、比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總結,脈 絡分明,論證嚴密。特別是作者把蘇聯與中國、蘇共與中共、蘇共領導人與中共領導人、斯大林當政的30年與中內執政前30年、蘇共錯失改革機遇與中共把握改革機遇、蘇聯模式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等,進行多維度的對比分析研究,頗具特點。
3、 采集了大量史料數據,豐富了蘇共亡黨問題研究成果。作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但恰當運用了自己赴美國等國外考察時搜集的相關資料,而且對比引用了大量中國歷史和中共黨史鮮活史料,還轉化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大量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蘇共亡黨問題研究史料,而且推動了三課題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該著作作為一種理論探索研究的新成果,其還有提升的空間。如能把大量散見于文中的關于權力過分集中的體制弊端和權力監督制約機制建設問題以篇章形式專題列出,會顯得更加豐實和完善;文中借鑒和引用了大量相關研究成果,參考文獻和注釋可進一步完善和規范。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