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黃葦町教授所著《蘇共亡黨二十年祭》是一部系統研究蘇聯共產黨失敗原因的學術專著。作者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同意把一個大黨老黨失敗歸咎于少數領導人的簡單化看法,而是從體制機制、從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變化中去尋找原因,把握住了執政黨與人民群眾關系這個影響黨生死存亡的決定性因素。本書沒有把復雜的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簡單化,而是依據大量史料證明,蘇共取得政權后是如何一步步脫離人民群眾的;分析了不同時期蘇共與人民群眾關系的特點及演變過程,從而得出結論:“一個在血與火的戰爭中依靠人民支持獲勝的黨,變成和平年代被絕對權力腐蝕的黨;一個與群眾保持血肉聯系、生死與共的黨,變成與群眾疏遠、隔離甚至對立的黨;一個為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而犧牲奮斗、奮不顧身的黨,變成被既得利益集團把持、以權謀私的黨。而‘心中沒有人民,必被人民拋棄’。當這個執政黨早年積累的人氣和人脈、信心和信任,被逐漸耗盡,甚至透支,當人們對這個黨的期待,從滿懷希望變為一次次失望,最后變為絕望,它也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我認為,這是符合實際的科學結論,對于中國共產黨如何在長期執政和全面改革開放條件下密切黨群關系,具有極大的警示意義。本書在闡述蘇共脫離群眾時還分析了蘇聯歷史上的許多問題,如新經濟政策的夭折、多次錯失發展機遇、改革被扭曲等,提出的一些創見有助于認識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艱巨性、黨群關系建設的復雜性。
本書政治觀點正確、研究方法科學、敘述問題體現了“歷史與邏輯“的一致,材料詳實、引證規范;尤其是文字生動,可讀性強,這在學術著作中也是難能可貴的。
本書的學術價值是,提供了從黨群關系角度研究蘇共興衰的新思路,可以引起學界的關注和興趣,進一步深化對蘇共的研究;本書的實際意義在于,由于兼有學術性和通俗性,有廣泛的讀者群,可以作為各級黨校干校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黨的群眾路線和黨風廉政建設教育的參考材料。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