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聳的銀行總部外墻貼了反光玻璃,一旁是賣摩托車零件和塑料管的街頭鋪子和牙科診所。馬路有十個車道那么寬,市內街道像高速公路一樣。農民工走在路肩上,帶著行李箱或鋪蓋卷,公交車和卡車從身后急速駛去。到處都是打樁的工地,電鉆咝咝作響,摩托車呼嘯而過,塵土飛揚,街邊上的噪音震耳欲聾。道路寬闊平整,卻沒有紅綠燈和斑馬線。這座城市是為機器造的,而不是為了人”。
《打工女孩》 (美)張彤禾 著 張坤 吳怡瑤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3年4月版
張彤禾在《打工女孩》第二章中的開頭,用白描的手法呈現了那座她眼中的東莞。對于當下的中國來說,東莞和生活在那里的農民工,恐怕具有特殊的意義。他們代表著中國當下發生的,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社群遷徙,數以億計的農民背井離鄉來到城市,尋找他們的夢想生活。而在東莞,這種“中國夢”更是被發揮到了極致,于是,我們看到,東莞這座城市運作的中心,是坐落在此的各類大小不一、性質各異的制造工廠,而維系這個工業化系統運作的則是那些來自全國各地農村的農民工。
當然,張彤禾并不是僅僅想要描寫東莞這座城市。“從鄉村到城市的變動中國”,才是她真正想要書寫的題目。在這種變動中,打工族恰好是參與其中最典型的群體而已。張彤禾筆下的那些打工女孩,從農村跑到城市打工,與自己的老板博弈,參加成功學的培訓,去學習英語,可以說都是為了擺脫貧窮的家庭,為了改變自己的人生。在張彤禾看來,這場聲勢浩大的運動起碼讓我們知道,“在中國有多少人在迫不及待地想要尋求改變”。
于是,張彤禾為農民工主題的寫作尋找到了一個新的維度:將農民工的變動放到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大遷徙中一同考察。這樣特別的視野,將《打工女孩》與以前所有的農民工題材的作品都區分了開來。張彤禾沒有局限在對中國農民工生存環境的廉價同情中,在她的筆下,這些來自農村的女孩盡管確實有著迷惘、遭遇過巨大的挫折,但她們與那些歷史上經歷過遷徙的先輩們一樣勇敢、努力、富有智慧。與張彤禾的贊美相對應的事實是,較早來到東莞的打工者中,已經有許多人慢慢獲得了成功。在“農村到城市”巨大的生活變動中,許多農民工已經逐漸尋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在歷史的維度中,農民工就不再是一個特殊、孤獨的群體。他們不過是中國歷史上最常見的一群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可以隨時尋找到類似的遷徙群體和先例。張彤禾自己的家族就是最好的例子。張彤禾出生于一個華裔家庭,她的祖父出生于吉林,前往美國學習后又回到中國,張彤禾的父輩則都在中國出生,但此后又都去了美國,并全都留了下來。因此,關于“中國”和“遷徙”的記憶,始終都存在于張彤禾的基因里。這種特殊的身份帶來的是,她無法和那些與中國沒有任何瓜葛的西方作家(比如她的丈夫何偉)一樣,只是因為好奇而去觀察中國社會的變化,也無法完全沒有任何感情地對這些變化做出評價。在她觀察的過程中,一定會在這些年輕的打工者身上,看到自己家族的影子,看到許多歷史上中國人的影子。同時,作為一位常年漂泊在外的女性作家,她更加能夠理解她筆下的那些年輕單身女性在異鄉生活的孤獨滋味。因此,在這部非虛構作品中,作者雖然大部分時間是在觀察和描寫,但卻到處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她充沛的感情。對于《打工女孩》來說,張彤禾既是一個觀察者和書寫者,本身也同那些女孩一樣是其中的一個角色。她同樣是從遠方遷徙到東莞來的“外鄉人”中的一員,并與那些姑娘一起完成著這段“25年來都持續的歷史上規模最大遷徙”。
正是由于這種特殊的身份,讓張彤禾有了特別的敘事視角。同許多西方觀察者不同,張彤禾不關心政治上、制度上的話題,就好像她筆下的那些女孩一樣,她只是在“跟她們度過每一天,靜靜地觀察,看看會發生什么。”她關心的是這些女孩的生活和工作,關心她們的戀愛,關心她們和父母的相處……正是這些柔軟的話題,讓我們接觸到了從未了解過的打工者的另一面。然而,這些看似細微、女性化的觀察角度,卻未削弱主題的敏銳性和準確性。她正是在這些生活最普通的地方,發現了這場社會變動中所存在的問題:人們太急切地在追求成功,缺乏耐心,太過于期待人生中能有捷徑,以至于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匆忙應付中過去。在這個變動的社會中,“成功的秘訣就是一知半解,夸夸其談混到一份職員、教書或是其他什么你想要的工作即可。……”或許,借此我們可以理解,在當下的中國,為什么成功學會如此受到歡迎;為什么人們不再愿意停下一個小時來閱讀;為什么每個人都在談論車子、房子、票子,卻幾乎沒人在乎真正的快樂和幸福。是的,當下的中國宛如一座放大了的東莞城,或者一條放大了的東莞工廠里的流水線,每個人都成為了流水線上的工人,他們跟隨著機械運動的程序,快速地制造著被那些稱為“成功”的商品,卻從沒思考過它們的質量究竟合格不合格。
很顯然,《打工女孩》再次證明了個體敘事對于實現歷史表達的真實有著多么重要的意義。盡管書中的主人公只是幾個再普通不過的女孩,但是她們卻代表了當下中國最真實的面孔。這些打工女孩,不僅是那些來自農村的姑娘,也是作者張彤禾,或許更是在讀著這本書的你和我。
●嚴杰夫(書評人)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