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聲聲人未眠—— 石艷在2016年渦陽縣網絡春晚上表演 攝影:潘子豐
本網訊(高永杰)石艷是一位大學畢業生,“古韻箏鳴”是她開設的渦陽縣專業古箏藝術中心的名兒。
石艷出生在一個叫“單集”的地方,這里是安徽省苗木培育基地,鮮的花,秀的草,香的果,清清的小溪,綠綠的田疇,方圓幾十華里水豐林茂。這些櫛風沐雨的環境,給了小石艷聰慧和靈感。而那被村里人稱為 “百姓歌星”的父母親,潛移默化地浸潤了她童年少年的金色時光,在宿州學院音樂專業四年的“象牙塔”生活歷練,又給石艷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毋庸置疑,渦陽是道教鼻祖老子故里,是生長思想和文化的沃土;宿州是蘇魯豫皖結合部,是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也是演繹戰爭與愛情傳奇的滄桑之地。遠古與現實對接,巧手與妙音結合,以玉樹臨風的姿態,讓祖先賜予國人的“雅具”,制造出快樂、溫暖、力量和悠悠的回聲絕響。
自2012年以來,每逢節假日,石艷和她的團隊總會忙碌在渦陽縣城的地標性場所,義務奉獻一場場精彩的演出,或《高山流水》或《漢宮秋月》或《漁舟唱晚》或《春江花月夜》……用一首首撥動心弦的經典曲目,撫摸人們的精神和情感,凝聚中華民族的本源根柢;用真實行動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展示當代大學生的奕奕風采。通過獨具特色的藝術元素,把“中國故事”融入千家萬戶,影響改變著社會臉譜和公眾心理。
龍飛鳳舞彈奏芳華,渦水一方古韻箏鳴。噢!石艷今年26歲啦,屬小龍的,生如夏花、燦若云霞、心似彩畫。
古韻聲聲聽心音——石艷在輔導孩子們彈奏古箏 攝影:王建
古韻聲聲故事多——石艷在講述音樂背后的歷史 攝影:王建
【責任編輯:萬宏民】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