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時指出,人民內部矛盾要用調解的辦法解決。六尺巷體現了先人化解矛盾的歷史智慧,要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場所,發揮好中華民族講求禮讓、以和為貴傳統美德的作用,營造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環境。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近年來,安徽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打造“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等特色調解品牌,構建“一站式”安徽特色解紛體系,實現社會矛盾糾紛“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化解”,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調解服務,推動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從碎片化治理向集成治理轉變。今年上半年全省共調解矛盾糾紛29.1萬件,調解成功率98.7%。
百年巷陌回響禮讓和諧之音
六尺巷長約100米、寬2米。幾百年來,其所傳達的“以禮為先、以讓為賢、以和為貴”理念產生深遠影響。
據《桐城縣志略》記載,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家人與鄰居吳家發生土地糾紛,寫信向遠在京城的張英求助。張英收信后回詩一首——“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收到回信豁然醒悟,主動退讓三尺,吳家備受感動,亦讓出三尺。
和合共生,天下大同。“和”是最具文化內涵的文字之一,也是基層治理追求的價值目標。如今,六尺巷,已不僅是一處地名、一個典故,還成為了一種基層治理工作方法——“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2023年,“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被寫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入選全國“楓橋式工作法”。
近年來,桐城市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六尺巷”文化,形成以“黨建領事、禮讓和事、村民說事、多元解事、網格管事、群力防事”為核心的“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探索出一條基層治理新路徑,為豐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層治理體系提供了鮮活樣本。目前,桐城已建成300個“六尺巷調解工作室”。
“作為一名六尺巷邊的基層人民調解員,我將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傳承好六尺巷文化,將六尺巷‘謙和禮讓、知進退、和為貴’的智慧,融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實踐中,有效運用‘聽、辨、勸、借、讓、和’六步法引導矛盾雙方互相禮讓,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預防在萌芽狀態,扎實推進源頭治理工作,提升源頭治理實效。”桐城市司法局文昌司法所所長魯振國說,群眾利益無小事,在今后的工作中將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司法理念,運用專業的法律知識,耐心釋法明理,積極引導群眾有事謙和禮讓敞開說、遇事明理多協商,眾人的事眾人商量,推動形成禮讓和諧的良好民風,維護社會和諧安定。
“總書記親臨六尺巷,是對我們莫大的關懷,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也為我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桐城市委書記章周中說,這么多年,在打造“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的過程中,桐城始終與時俱進,從未停止探索。下一步,桐城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繼續將六尺巷故事蘊含的謙和、禮讓、和諧的精神文化注入基層治理,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源頭治理、多元共治、和諧共享的基層治理之路走得更好、更遠。
六尺巷智慧融入江淮基層治理“心法”
近年來,與桐城市毗鄰的懷寧縣以“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為指引,將六尺巷文化中“和為貴”的理念和“謙和禮讓”的美德深度融入到群眾行為舉止中,從源頭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的發生,蹚出一條多元共治、和諧共享的基層治理之路。
10月15日傍晚,不少村民聚集在懷寧縣馬廟鎮育兒村黨總支書記丁士勝家中,你一言我一語開啟“鄉村夜話”活動。“村里路燈安裝不夠,能不能多安幾個”“村里垃圾桶不夠多,扔垃圾要走很遠很不方便”……針對村民提出的問題,鎮村干部耐心聆聽,回應群眾訴求。
馬廟鎮黨委書記汪敏說,“鄉村夜話”已然成為搭建干群關系的重要橋梁。據統計,馬廟鎮已開展“鄉村夜話”180多次,收集整理群眾意見200余條,爭取資金1733.8萬元,解決了農業生產、道路維修、村容村貌整治、危房改造等與老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的諸多問題。
2023年以來,懷寧縣以“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為指引,創新開展“鄉村夜話”活動,搭建黨群干群面對面交流溝通平臺,著力打通鄉村治理“最后一公里”,為推進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正如懷寧縣這般,“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已在江淮大地處處生根發芽。“我們的六尺巷,已經成為社會治理的一個地方品牌,還輸出到了其他省份。”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區黨總支書記張耘說,他和同事們將繼續共同協力,讓“六尺巷調解室”成為社區工作的一塊金字招牌,更好發揮六尺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場所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給予我們基層調解員極大的鼓舞!我們將積極探索傳統文化在人民調解工作中的運用,在調解工作中弘揚中華民族相互禮讓,以和為貴的傳統美德。”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茶館調解委員會主任王士宏說。
“我們將把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基層治理之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調解法。在調解過程中讓群眾能夠互相包容互相理解,把矛盾化解在基層。”亳州市渦陽縣司法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偉說。
安徽持續打造特色解紛品牌
據了解,近年來,安徽創新推進人民調解工作,探索“一站式”解紛體系建設。選取合肥、淮南、馬鞍山、宣城和池州等5個市開展試點工作,探索構建“實體與網絡”平臺疊加、“集中與分散”模式并行、融會貫通“省、市、縣、鄉、村”五級矛盾糾紛的預防調處化解樞紐。試點地市高位推進,通過整合解紛資源,實現矛盾糾紛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
同時,完善調解組織網絡。完善“縣區、鄉鎮、社區、網格”四級調解網絡,我省鄉鎮(街道)、村(社區)調解組織實現全覆蓋。推進市、縣兩級交通事故、醫療糾紛、勞動爭議、物業、知識產權等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建設,“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目前,全省村級調委會1.7萬個,鄉鎮(街道)調委會1500多個,各類行專調解組織1100多個。圍繞打造“社情民意收集點”“法律政策宣傳點”“矛盾糾紛化解點”和“公共法律服務點”,在全省創新開展“百姓評理說事點”建設,建成“百姓評理說事點”1.6萬個,多元化解工作在村一級落地生根。
此外,安徽持續打造特色解紛品牌。深入挖掘地方文化淵源,將“楓橋經驗”與江淮地域文化、法治文化緊密結合,推動法治、自治、德治一體有機融合,全面打造“徽風皖韻”解紛品牌。持續深化推廣皖北“一杯茶”、皖中“六尺巷”、皖南“作退一步想”、宣城“握手言和”調解法、阜陽“四事四權”等特色調解法,推動我省調解品牌建設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安徽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羅建華表示,全省司法行政系統廣大干部職工要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統籌推進“八五”普法和社會治理工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法治文化,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基礎性作用,推進“一站式”安徽特色解紛體系建設,進一步擦亮“六尺巷”中華傳統文化品牌、特色調解品牌。(記者 汪喬)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