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經營帶動模式猶如“耦合劑”,能引導產業鏈上的小農戶和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加強合作,找到最大公約數,實現協同發展、聯動發展
近期,隨著天氣回暖,位于甘肅、青海交界處的祁連山草原迎來一場盛大的“返鄉潮”。這些年,每到10月,這一帶的牧民就將牛羊趕到周邊農區,租借收完作物的秸稈地用于接羔育肥,第二年3月再返回高山草原。
看上去頗費周折,其實這是一筆多贏的買賣。牧民為冬季的牛羊找到了穩定的飼料供應地;農戶掙了筆租地款,還節省了秸稈處理費。草原上的植被也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生態效益顯著。
草畜矛盾,秸稈處置,放到一時一地,可能都是不太容易解決的問題。但通過“借牧”這一經營模式的創新,實現種養結合,兩方面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這啟示我們,更好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要放寬視野,大膽創新,促進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不斷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全要素生產率。
多年來,我國農業發展取得顯著成績,但仍面臨人多地少等現實條件制約,以及一些鄉村產業小散弱、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后勁不足等問題。
解決好這些問題,要靠改革創新。其中,經營組織模式的創新是重要方面。前不久印發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就提出要“全環節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良好的經營帶動模式猶如“耦合劑”,能引導產業鏈上的小農戶和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加強合作,找到最大公約數,實現協同發展、聯動發展。
近年來,各地涌現了一批類似“借牧”這樣的經營創新,通過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資源,統籌推進產業發展、務工就業等,讓鄉村釋放出新的活力。比如,安徽淮南首創以“兩委托兩跟進一托底”為主的農業生產“大托管”模式,由村集體將耕地從農戶手中集中起來,交給第三方進行統一農業生產,保障農民有較高的耕地保底收益,也解決了外出務工村民的后顧之憂;江蘇鹽城市亭湖區開展承包權不動、經營權連片的“小田變大田”改革,實現土地“集碎為整、一戶或多戶一田”,不僅夯實了糧食安全根基,也有效保障了農戶承包經營權益。
也要看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小農戶家庭經營仍是我國農業的基本面。農業領域的革新,必須以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為前提,牢牢守住這一底線。
在這種情況下推進經營模式創新,不僅要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的作用,還要在配套制度建設上下更大功夫。就拿“借牧”來說,它也不是農戶和牧民簡單對接就能做好的。規范租賃合同,協調解決水、電、暖和住房困難,排查化解矛盾糾紛,配備獸醫團隊……為了確保“借牧”有序進行,甘肅、青海兩地構建起省市縣三級聯動的管理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把鍛長板與補短板結合起來,才能更好釋放經營創新的效能。
創新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驅動力,也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所在。當前,我國正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以更好帶動農民、連接市場、引領發展。期待各地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打開思路、找準抓手、創新方法,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讓農業強國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農民。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30日 05 版)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