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績溪縣深耕本地紅色資源,創新黨員教育形式,通過夯實理論基礎、整合教育資源、推動擔當作為等措施,持續擦亮黨員教育鮮明底色,切實增強黨員教育培訓體驗性、實效性和感染力,讓黨員教育走“新”更走“心”。
聚焦夯實基礎,深植理論之根,筑牢黨員教育“信仰支柱”。強化理論學習科學規劃。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擺在黨員教育培訓首要位置,將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納入必修課程,通過讀原著、悟原理,幫助黨員掌握蘊含其中的精髓要義、精神內涵;縣級以五年全覆蓋要求,科學制定2025年度黨員培訓計劃,基層以黨支部為單位,結合黨員所處的地域、年齡、身體狀況等實際,分類建立黨員教育臺賬。構建分層分類理論體系。針對不同領域、不同群體黨員的特點和需求,構建起分層分類的理論學習體系。對領導干部,以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為引領,開展專題讀書班、研討交流,強化其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對基層黨員,依托“三會一課”、主題黨日,采用“微黨課”“板凳課堂”等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黨的創新理論,將理論學習融入日常讓理論學習“接地氣”“聚人氣”。創新理論學習載體形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理論學習平臺。線上依托“績溪先鋒”系列平臺,打造云端教育陣地,全天候提供“圖文+視聽+互動”的全形態教育資源供給服務,今年來,先后發布“聚焦一線”“先鋒關注”“找差距學經驗拓思路強本領”“書記有話說”等150余期;線下建設“紅色書吧”“鄉村理論學堂”,連續兩年舉辦“徽嶺先鋒杯”微黨課大賽,并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展播,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和參與度。
強化整合賦能,激活資源之泉,厚植黨員教育“成長沃土”。深挖紅色資源富礦。遵循“按需選點”原則,通過全面調查縣內紅色資源,依托紅軍抗日先遣隊戰壕遺址、黃高峰革命游擊根據地舊址等革命歷史遺址,因地制宜打造以皖浙支隊祝三整編紀念館、旌績邊革命歷史紀念館等為核心的一系列紅色教育矩陣;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利用VR、AR技術還原歷史場景,營造沉浸式體驗和持續互動,賦予紅色陣地科技內涵和時代傳播力;設計“徽文化傳承線”“新四軍戰斗線”“鄉村振興示范線”三條主題教育路線,全年開展紅色教育500余場次,持續為黨員教育增添助燃劑。整合縣內師資隊伍。按照“專兼結合、優勢互補”原則,構建“講師團+資源庫”。從基層黨組織書記、先進典型人物、離退休干部、黨務工作者、“土專家”和“田秀才”等人員中擇優選聘政治立場堅定、理論素養深厚、語言表達等能力突出的人員擔任“兼職”師資,形成多元化的師資隊伍,開發《徽文化及其時代價值》《新四軍皖南山地游擊斗爭史及其現實啟示》《見證初心的徽杭古道》等地方特色課程,推動課程質量優化提升,切實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領域黨員教育需求。推動資源共建共享。結合“學習身邊榜樣”“黨課開講啦”等活動,舉辦“徽嶺先鋒杯”微黨課大賽,組織16個基層黨(工)委召開選題會,深入挖掘在黨組織建設、基層治理、鄉村振興、村集體經濟發展等重點工作中涌現出的典型人物事跡和優秀經驗做法,將鏡頭對準績溪在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等各條戰線上的黨員先進事跡和黨組織典型做法,拍攝黨員教育電視片40余部,其中被全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庫采用25部,《申書記和他的“三部曲”》在全省微黨課征集展播活動中榮獲“二等獎”。
注重實干篤行,綻放實踐之花,結出黨員教育“擔當碩果”。始終把為民辦實事作為檢驗黨員教育成效的“試金石”和黨員教育的最終落腳點,動員全縣黨員在工作、生活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提高志愿服務硬實力。搭建互比平臺“拼狀態”。以“我為群眾辦實事”“聯點共建”等活動為抓手,持續開展黨員責任區、黨員示范崗、黨員服務隊等活動,促進黨員作用進一步發揮,今年以來,發揮作用黨員隊伍達238支。通過黨員“三亮”行動,選樹“黨員先鋒”模范,充分發揮榜樣引領作用,營造學先進、比貢獻、促發展的濃厚氛圍。搭建實踐平臺“檢能力”。將黨員放在基層黨建、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整治、秸稈禁燒、抗洪防汛等重要工作中實踐鍛煉,不斷提高黨員服務群眾、服務基層的工作水平。深入推進“黨建+網格”化管理落實落細,將黨員放入網格中,壓實網格中黨員責任,施行黨員“1+N”聯系服務群眾機制,今年以來,組織黨員入戶走訪、政策宣傳、關懷慰問等活動440余次。搭建供需平臺“精服務”。采用學員“點單”、組織“上菜”的方式,圍繞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種養能手等需求意愿,邀請助理農藝師、農業專家等到紫茄種植基地實地教學培訓,幫助農村黨員掌握實用技能,助力發展“金山時雨”茶葉、荊州小黃瓜和菊花等主導產業,組建鄉村振興黨員先鋒隊、民生保障隊等志愿服務隊奔赴各村(社區)開展活動,把服務送到群眾身邊、發展一線,讓“黨員受教育、群眾得實惠”落地見效、開花結果。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