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指出,抓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政策,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阜陽市潁東區棗莊鎮作為潁東區試點單位,充分發揮志愿宣講作用,走進基層、走近群眾,積極探索基層理論宣講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路徑,采取多種形式打通宣傳、教育、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為順利推進土地延包工作營造了良好氛圍。
精選志愿宣講隊伍。一是健全基層書記帶頭宣講機制。鄉鎮書記學深學透,再給鎮村干部講清楚鄉村振興戰略,解讀土地政策,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重大意義,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改革重點等,提升延包一線干部的黨性修養,讓他們成為理論上的明白人、行動上的自覺者。二是精選一線專業志愿者組成宣講隊伍。鎮村干部和延包一線工作人員既是工作行家里手也是宣講員,“紅管家”理事會網格員、群眾身邊的模范、鄉村教師、致富能手、“五老”人員、土專家等同樣是宣講隊伍的主要成員,他們理論水平高、做事公道正派、語言樸實無華卻能打動人心,在群眾中有一定影響力,志愿者隊伍從“干部”群體向“干部+群眾”群體的轉變。三是完善志愿者宣講隊伍激勵機制。加強學習培訓、嚴肅宣講規范、實行考核獎勵、靈活動態管理等制度打造出一支能打勝仗的宣講隊伍。宣講員首先吃透土地延包政策,認真學習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意見》及省市區相關文件;除了精神上鼓舞,志愿者們參與宣講能夠積攢積分,與績效考核、綜合考評、表彰獎勵掛鉤,鼓勵更多人參加宣講;宣講隊伍動態調整,在延包試點工作中發現人才,及時調整到隊伍中來。
深入群眾講透國家政策。一是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黨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鄉村振興戰略深入農村基層宣講好,把土地延包試點政策宣講好,讓群眾緊跟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在黨中央周圍緊緊凝聚起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需要志愿者隊伍深入農村,聚焦熱點和群眾關切的問題,在調查研究基礎上開展宣講,面對群眾要求志愿們態度誠懇謙遜,善于用群眾的語言不厭其煩、翻來覆去講清楚政策。二是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宣講。二輪土地延包試點以2016年土地確權為基礎,參考1994年二輪土地承包數據,二輪承包原始檔案、田塊的四至、土地承包人變動等都是要掌握的第一手資料,做宣講的明白人,宣講志愿者們先做調查員,邊調查收集資料邊宣講,整理原始檔案、查實承包面積、田塊錯漏補正、確認田塊精準位置等,有效避免和化解矛盾糾紛問題。三是宣講切合群眾最關心的利益問題。志愿宣講需要虛心聽取群眾意見,把群眾意見收集起來,群策群力找到解決的辦法。面對群眾提出“我家新增人口了,沒有地咋辦”“我進城了,第二輪土地承包還有沒有”“外嫁女能否參與延包”等問題,聽取群眾意見,鼓勵支持群眾積極參與到延包試點中,凝聚農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積極探索“機動地調節”“流轉收益調節”等路徑,民主協商精準制訂方案,堅持一組一策,按照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破解試點中的難題,有效穩妥解決穩定承包關系問題,共同發展好、維護好國家大政方針和廣大群眾的利益。四是講透政策間邏輯關系。向群眾講清楚“不能打亂重分,不能借小調整之名搞大調整”“在土地延包中維護婦女權益”的道理,志愿宣講隊伍深入基層,或召開群眾大會宣講,或是采取“莊頭會”“庭院會”“板凳會”,或是分散到一家一戶,志愿者走到群眾中間面對面解答,講清楚有序推進土地延包試點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性工作,是對農民權益的最大保障,只有長期穩定的土地關系,才能讓農民手中的土地從資源變成資產,促進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才能適度發展規模經營,讓農民獲得更多的資產性收益和財產權益,農民的口袋才能越來越快地鼓起來。
形式多樣分眾化宣講。一是宣講對象分眾化。讓農戶了解土地延包政策,就要采用群眾樂于接受的形式,用群眾的語言,解讀群眾心聲。青年人、老年人、婦女不同的受眾群體,不同的宣講方式。青年人腦子靈光,對國家大事比較關心,溝通方便,但是工作忙,沒時間專門來聽宣講,志愿者用上微信、快手等溝通手段,將黨的理論與政策解讀用網絡傳達到青年手中。對于留守在家的老年人和婦女,宣講更加注重采取靈活多樣方式,貼近生活走進群眾家里,用家常話講述土地延包的政策,運用鮮活案例使宣講內容生動入心,讓受眾更易于接受。二是宣講內容分眾化。棗莊鎮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宣講品牌,融合“線上+線下”宣講新路徑,把土地延包政策和二十大精神、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等重大主題宣傳、社會新風尚、心理健康、防詐騙防溺水等宣講等內容相結合,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精彩宣講活動。比如志愿者的順口溜“土地延包30年,農民聽了笑開顏”“有了土地“金飯碗”,農民吃下定心丸”“30年來有保障,外出務工不耽誤”“自種流轉合作化,土地預期有信心”“鄉村振興腰包鼓,現代化生活跟黨走”等等,讓群眾易于接受便于理解,為順利推動土地延包試點打下了堅實思想基礎,提供了有利條件。
(作者系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講師團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