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金寨縣以推動鄉鎮(街道)黨校建設提質增效為抓手,在建強陣地、完善師資、創新課程等關鍵環節靶向發力,打通黨員教育培訓“最后一公里”,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的“紅色動能”。
強陣地、夯基礎,打造教育培訓“紅色堡壘”。充分整合現有資源,因地制宜打造“23+44+N”鄉鎮(街道)黨校陣地體系,推動黨員教育培訓實效化、多元化。建強23個培訓主陣地。堅持因地制宜、資源共享原則,先后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政府會議室、圖書室等現有場所,配備電腦、投影儀、桌椅等必要的教學設備,融合打造集教學、研討、會議于一體的規范化陣地23個;對村(社區)會議室、黨員活動室進行提檔升級,設立232個黨校分教點,實現農村黨員就近學、隨時學。打造44個現場教學點。圍繞黨性教育、紅色教育、產業發展等教學內容,統籌用好筆架山農校、洪學智將軍故居、六安西茶谷、梅山水庫、追夢路上的大灣村等域內資源,打造44個有特色、有亮點的現場教學點,形成多點聯動、內容豐富的教育培訓矩陣。開發“N”條主題教學線。按照“串點成線、連線成片”發展思路,發揮現場教學點、鄉村實訓基地等陣地作用,精心設計“八月桂花遍地開”“千里躍進將軍故鄉”“追尋革命前輩足跡”等紅色教學線路,串聯起13個鄉村振興現場教學點、8個新時期黨性教育現場教學點和4個紅軍路體驗點,滿足黨員差異化培訓需求,實現資源互補、效能倍增。
優師資、聚合力,建強黨員教育“智囊團隊”。探索建立開放式師資庫,采取“培育一批、選派一批、外聘一批”的方式,構建由本土人才、業務骨干、專家教授等組成的多元師資隊伍。培育本土人才。面向村黨組織書記、優秀黨員干部、致富能手、科技特派員、先進模范等群體,遴選出23支、200余名政治素質高、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本土講師團,用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語言,為黨員干部傳授實用知識和技能,讓黨課更具吸引力、更富感染力。選派業務骨干。針對多樣化培訓需求,打造1支由領導干部、黨校教師、知名企業負責人等40人組成的“兼職教師”隊伍,聚焦政治理論、紅色教育、實用技能、典型經驗等6個重點類型,定期選派“兼職教師”開展送教下基層活動,增強培訓的實效性和專業性。外聘專家教授。積極與高校、研究院所等聯系溝通,爭取省委黨校、市委黨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藝術學院、安徽紅色文化研究中心等單位支持,聘請高校專家教授作為師資隊伍補充力量,扎實推進農村黨員培訓質量提升,拓寬黨員教育新視野。
精課程、重實效,點燃學用結合“創新引擎”。堅持緊扣需求、務求實效,按照“干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原則,不斷豐富教育內容、創新培訓方式,全方位立體式培養鄉村振興人才。打造“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下”合理規劃,通過黨校“月末培訓”“三會一課”、冬訓春訓等節點,圍繞黨的創新理論、產業發展、基層治理等內容開展學習研討,做實黨員常態化教育培訓;“線上”精準延伸,依托金寨先鋒網,建成由課程庫、師資庫、學習資料庫等組成的黨員教育培訓資源信息平臺,滿足全縣不同領域、不同類型黨員的教育培訓需求。今年以來,23個鄉鎮(街道)黨校累計培訓黨員、干部161期1.3萬余人次。構建“理論+實踐”融合式課程體系。堅持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開發政治理論、黨性教育、形勢政策等近10類理論培訓課程,不斷提升基層黨員理論水平、黨性修養和工作本領;結合鄉村實際,打造產業發展、矛盾調解、和美鄉村建設等6類實用技能課程,培養一批實用型鄉村技能人才。探索“按需+分類”精準化培訓機制。建立“需求征集—課程定制—效果追蹤”的培訓機制,打造專題課程套餐,供黨員自主選擇;堅持分層、分類培訓,針對黨員的工作、學歷、年齡等差異,科學設置課程清單,實現黨員教育“精準滴灌”。近年來,根據需求征集情況,打造了《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從金寨老革命的黨性之光中汲取力量》《大別山山核桃發展機遇與挑戰》等62個貼近基層、務實管用的黨員教育品牌課程。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