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舒城縣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將鄉鎮黨校建設作為強化基層黨員理論武裝、提升黨性修養、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通過陣地規范化、師資多元化、教學精準化,進一步推進鄉鎮黨校建設,構建起覆蓋全縣、資源下沉、學用結合的黨員教育新格局,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抓實陣地規范建設,筑牢“六有標準”基礎保障。“六有”標準全域覆蓋。印發《關于全面推進鄉鎮黨校規范化建設工作的通知》,明確“有組織機構、有場地設施、有培訓計劃、有師資隊伍、有管理制度、有經費保障”的“六有”建設標準。整合鄉鎮會議室、黨群服務中心、遠教站點等資源,統一標識標牌、教學設施和管理制度,共建立21個鄉鎮黨校,配套建設46個現場教學點。“三級聯動”壓實責任。建立“縣委統籌、鄉鎮主責、黨校指導”機制,將鄉鎮黨校建設納入鄉鎮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年度述職評議考核的重點內容;由鄉鎮黨委書記任校長,縣委黨校選派骨干教師掛職副校長,包保聯系教學業務。經費機制長效保障。將鄉鎮黨校工作經費納入鄉鎮財政預算,用于鄉鎮黨校基礎設施建設、日常教學管理、培訓教材開發和教師授課補助等;縣委組織部每年從縣管黨費中撥出一定經費用于補助鄉鎮黨校開展黨員教育培訓工作,確保場地維護、設備更新、課程開發等工作有序推進。
創新師資培養模式,打造“多元融合”教學力量。“雙重師資庫”精準賦能。建立“縣級儲備+鄉鎮本土”師資庫,縣級層面遴選縣委黨校教師、涉農專家、業務骨干入師資庫;鄉鎮層面吸納村黨組織書記、“田秀才”“土專家”、道德模范等本土人才,形成“專家教授講理論、黨政干部講政策、鄉土人才講技術”的分層教學架構。“下沉上聯”雙向互動。推行“縣級講師走下去、鄉鎮干部上講臺、鄉土人才進課堂”的教學模式,縣委黨校教師定期下沉授課指導,鄉鎮干部結合基層治理實踐講案例,產業帶頭人田間示范教學,2024年以來開展“送教下鄉”80余場。動態管理提質增效。定期審查師資與教學需求的匹配度,將脫離基層實際或知識老化的教師調整出庫;根據黨員“點單”需求等,增補相關領域專家,不斷為師資隊伍注入“源頭活水”。
優化分類培訓機制,構建“三個課堂”教學體系。理論課堂鑄魂補鈣。緊緊圍繞黨規黨章條例、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內容,組建宣講小分隊深入村組開展“板凳課堂”“鄉村講堂”,用鄉音鄉情解讀政策,累計宣講200余場。實景課堂強技賦能。圍繞鄉村實業發展需求,在黃姜、絲瓜絡、葡萄等特色產業種植基地設立教學點開發“田間課堂”,由農技專家“手把手”傳授種植技術;整合新四軍四支隊舊址、胡底烈士紀念館等資源,開展紅色現場教學6000余人次;制作《羊肚菌實用栽培技術》《舒城黃姜種植栽培技術》等微課,通過學習平臺、微信群推送,破解流動黨員學習難題。特色課堂分類施教。針對機關黨員,主要聚焦基層治理,開展“書記講黨課”“業務大比武”等活動;針對普通黨員,結合農時推送技術視頻,組織沉浸式技能實訓;針對流動黨員,建立“一支部一臺賬”,通過線上群組定期推送學習資料。2024年以來共計開展專題培訓近150場,累計培訓近4.5萬人次。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