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清”識別鏡下,地處大別山深處的安徽省岳西縣貧困戶得到精準識別,主簿鎮余畈村的貧困戶儲召根因此成為光伏扶貧對象。“自從安裝了光伏電站,每天發出的電都及時送上了電網,我也能按月領工資了。”如今,光伏電站每年能為他家帶來3000元的收入。
岳西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該縣組織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逐戶開展以清家庭狀況、清家庭收入、清脫貧措施為主要內容的“三清”工作法,精準識別扶貧對象,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2011年以來,該縣減少貧困人口17.54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43.7個百分點。去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7元,是2010年的2.4倍。
精準靶向,針對性出招
冶溪鎮大山村是岳西縣65個貧困村之一。該村船形組村民張建成患心臟病,妻子有類風濕疾病,全家基本無勞動能力,也沒有什么專業技術。他家門前的脫貧信息牌在產業發展一欄寫著:養殖有機黑豬4頭、土雞20只,發展光伏發電,和村集體共同發展肉驢養殖。
“這些措施都是鎮村干部為我家定制的,他們多次來我家,房前屋后看個不停,問得可仔細了。”張建成指著牌子介紹說。現在,鎮村包點干部及縣直單位結對幫扶人員隔三差五地上門,詢問他家近期狀況,了解脫貧措施落實情況,幫助謀劃下一步發展。
為摸清貧困戶底數,該縣組織開展“百家單位進鄉村、萬名干部訪農戶”活動,對全縣182個行政村、4個社居委2013年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情況進行“三清”,幫助貧困戶梳理制定具體脫貧措施。
清家庭狀況,準確掌握貧困戶的家庭人口構成、身體素質狀況及交通、安全飲水、居住等生產生活條件狀況,弄清貧困源;清家庭收入,準確掌握貧困戶的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等,確保貧困戶收入準確真實,盤清明細賬;清脫貧措施,全面掌握貧困戶在基礎設施、生產發展、生活改善、能力提升、政策惠及和“五個一批”扶貧行動計劃等方面的實際需求,并以需求為導向,幫助貧困戶梳理制定具體脫貧措施。
對此,縣委書記周東明表示:“只有盤清明細賬,明晰貧困源,瞄準了再打,脫貧攻堅戰才能精準靶向,脫貧措施才能更有效。”
精準施策,打好組合拳
響腸鎮新滸村山水間種養專業合作社基地大棚內,綠意盎然,綠油油的四季豆掛滿了枝頭。胡發文正拿著籃子,與合作社成員一道采摘四季豆。他說:“當前,正是蔬菜上市季節,我上午在基地里幫摘菜,下午到合作社里的生態魚塘喂魚,一個月下來能掙3000塊錢呢!”
因戶因人施策。胡發文是岳西縣響腸鎮新滸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針對他家情況,鎮村引導其將自家承包的2.4畝土地流轉入股到村里的山水間合作社,并在合作社務工,還鼓勵其承包發展了6畝蔬菜。2015年,胡發文家土地流轉收入1200元,務工收入2.8萬元,承包的6畝蔬菜收入1.2萬元,加上賣茶葉收入3000元,除去生產經營性支出1800元,家庭人均收入1.06萬元,成為岳西縣首批脫貧的光榮戶。
強基礎興產業。在“三清”基礎上,岳西縣結合縣情實際,精準“輸血”強基礎,實施道路通達、農田水利和安全飲水、農村電力和通信保障、易地扶貧搬遷等措施,發展茶葉、蠶桑、蔬菜、勞務等十個扶貧產業。根據每村每戶實際,因村選產業、因戶定項目,確保每村有一個以上致富主導產業,每戶實施一個以上致富產業項目。
貧困戶土地入股專業合作社,規避了分散經營風險。響腸鎮新滸村地處深山,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58戶856人,是典型的貧困村。2012年11月,該村在外創業有成的致富能手王世遐聯合幾位黨員成立了山水間種養專業合作社,按“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采用“五統一”的方式,發展特色果蔬、水產養殖。村民以土地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社,土地經營權變股權。這樣既解決了合作社的土地、勞動力的來源問題,又規避了貧困戶單戶經營的風險;既提高了合作社規模經營效益,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實現了“多贏”。
組合拳打出精準扶貧好效果。像胡發文一樣,2015年,岳西縣8964戶近3.5萬人成功實現脫貧。(儲建軍 高 翔)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