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訪局長”張云泉深情講述:用行動讓群眾看到我是共產黨員。
今天上午,共和國雙百人物、中共十八大代表、信訪干部張云泉應邀來到安徽省委黨校,為參加安徽省信訪工作領導干部專題培訓班的學員們帶來一場名為《不忘初心,提升做好新時期信訪工作的能力和方法》的精彩講座。張云泉分享了自己多年的信訪工作經驗,以“五心”精神和“三個正確對待”做好信訪工作,成為連接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橋梁”。
張云泉曾任泰州市政府副秘書長、信訪局局長,2008年任江蘇省信訪局正廳級巡視員,現為國家信訪局特聘信訪工作研究員。他堅守信訪崗位26年,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真心誠意為民解難、為黨分憂,先后被評選為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全國勞模、全國道德模范等。講座中,張云泉以樸實的語言、生動的事例,深情講述了自己幾十年心系群眾、為民排憂解難的親身經歷。
安徽省信訪工作領導干部專題培訓班在合肥舉行。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
“共產黨員對自己黨的事業(yè)的堅定信念,是完成黨的各項任務的思想基礎。如果黨員對自己的黨都不信任了,就自然意志消退,更不可能為黨的事業(yè)無私奉獻。”講座一開始,張云泉就提出,堅定理想信念、愛黨愛國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
張云泉動情地說:“我們每一個人的前途命運,都是和這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這個民族的前途命運密切關聯。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我們?yōu)閷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去奮斗的歷史任務,光榮而艱巨,是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不懈地為之共同努力。”
信訪工作是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連心橋”
勞動光榮、創(chuàng)造偉大、使命崇高,一直是張云泉的追求和奮斗目標,在從部隊到地方近50年的工作歷程中,他把這三句話體現在行動上。雖歷經多個崗位和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與曲折,張云泉始終恪盡職守,不忘初心。在機關第一難的信訪崗位上,整天聽到的都是罵聲、哭聲、埋怨聲,處理的都是煩事、難事、窩囊事,但張云泉仍然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努力為黨分憂、為民解難,把紛繁復雜的信訪工作變成了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連心橋”。
在信訪崗位上,張云泉始終堅持“四個一樣”:黑夜和白天一個樣、壞天氣和好天氣一個樣、領導不在場和領導在場一個樣、沒有人檢查和有人檢查一個樣”。 某大學來實習的老師嫌信訪局里氣味難聞而遠離上訪人員,看到因無錢治療而被家人送到信訪局上訪的肺結核重癥病人,就趕緊捂著鼻子跑到接待室外面。張云泉卻俯身貼近吐膿血的肺結核重癥病人的嘴邊,聽他微弱的聲音反映問題,別人對張云泉的做法感到不可思議,問他怎么不嫌臟、不怕傳染?張云泉回答:平常我們說人民群眾是衣食父母,關鍵時刻是要用行動去做的,敢不敢靠近的關鍵是黨員對群眾的感情問題。
信訪問題本身都是難處理的一些事,但張云泉都盡最大努力化解不安定因素。為了方便群眾,張云泉的手機24小時不關機,由于行政區(qū)劃調整等諸多歷史原因和現在的發(fā)展因素交織在一起,當時他工作的地方被國家信訪局排名為全國老上訪戶赴京上訪第二名。通過一年多的努力,終于扭轉了局面。
做群眾工作必須具備的“四項能力”
在突擊處理老上訪戶的日子里,張云泉的作息時間是“兩個沒有”:沒有八小時工作制,沒有節(jié)假日。把國家信訪局交辦的老大難問題全部解決,在當時成為全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沒有老上訪戶的地級市,得到國家信訪局的表彰。
新時期的共產黨員不僅要苦干,還要提升理論知識水平、總結一些工作方法供別人參考借鑒,張云泉提煉出做群眾工作必須具備的“四項能力”:與群眾良好的語言表達溝通能力、迅速拉近與群眾距離的能力、用唯物辯證法分析觀察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協調處理問題和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張云泉說,做群眾工作要克服四個弱點:一是怕字,怕群眾;二是傲字,傲慢、官僚;三是不字,不會說群眾語言;四是無字,無解決疑難問題的真本事。
突發(fā)事件面前挺身而出的共產黨員
張云泉說,信訪工作涉及面很廣,不僅婆婆媽媽的事多,有時也是社會矛盾和各種利益劇烈博弈的風口浪尖。在矛盾沖突的激烈場合,遇到問題是推諉扯皮還是迎難而上?這也是對做合格黨員的最直接檢驗。
在一次國企改制發(fā)生的大規(guī)模群體性事件里,張云泉沖到人群中,保護被打的群眾,自己被打的滿臉是血,左眼留下終身傷殘。他還曾經用身體擋住以上訪為名,把車開到長江大橋北收費口妄圖堵塞交通的刑滿釋放人員,赤手空拳奪下過精神病人身上的土制炸藥包和用來砸群眾的鋒利的啤酒瓶。盡管自己多次受傷,一個手指被精神病人咬得露出骨頭,但張云泉說自己是一個共產黨員,遇到危、難、險、重和得罪人的事,應該沖在前面,用行動讓群眾看到我是共產黨員!
張云泉說,社會上許多小事鬧成大事的重要原因就是:因小而不重視,因強調自己的職務而不肯到現場,因官架子而撲不下身子,因過度強調尊嚴而不肯受委屈等原因,致使問題越鬧越大。為了化解社會矛盾,黨員干部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必須迎難而上,要到現場處理一般人不愿處理的難事、煩事和窩囊事,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受常人不能受的冤枉氣;只有放得下架子,撲得下身子,受得了委屈,才能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感情,才能換來社會基層穩(wěn)定。
“五心精神”和“三個正確對待”
張云泉結合自身工作提出對老百姓要有“五心”精神:對群眾要有熱心,對群眾反映的困難要有同情心,為群眾辦事要講誠心,遇到困難和阻力要有攻堅克難的決心,對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要有不懈努力的恒心。
作為一名在黨和軍隊光榮傳統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干部,張云泉時刻記著“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把老百姓的事看做是天大的事 。他為許多群眾求過醫(yī)、買過藥,幫助過許多遭遇不幸的群眾度過最艱難的時刻。除夕的夜晚在他們家共同守歲,送去政府的一份溫暖,把孤兒當做自己的后代一樣關愛,鼓勵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年拼搏向上,如今成為優(yōu)秀軍官。
對自己的家人,張云泉要求非常苛刻,他說:“共產黨員在處理家人利益問題上,也要體現高境界、嚴于自律、群眾才能服你。”組織上曾經幫助一批下崗的干部家屬統一解決再就業(yè)問題,準備把他的家屬安排到某事業(yè)單位,張云泉拒絕了:“如果我這樣做,那些職工來上訪我講話就沒有底氣。”至今,張云泉的弟弟仍在馬路邊擺攤修自行車。
正確對待職務的高和低、正確對待工作的苦和累、正確對待利益的多和少,多年來默默無悔的付出,張云泉和他的同事在信訪崗位上贏得了民眾信任,也為他贏得了“信訪局長”的美譽。(房子妤)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