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老人家慕名而來”
綠樹成陰的合肥蜀山區(qū)西園街道郵電新村,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三五成群,或圍坐在一起閑聊,或杵著拐杖緩緩行走。穿過車水馬龍的長江西路,一踏進郵電新村,仿佛時間一下子慢了下來,時光也變得厚重起來。
9月14日上午,記者剛到社居委門口,遇到一位行色匆匆的老奶奶正在詢問捐獻遺體的事。“我想了解一下,本人想捐獻遺體需不需要征得子女同意?”老奶奶問。
郵電新村紅十字愛心社社長吳榮坤熱情接待了她,告訴她捐獻遺體是自愿,但是為了家庭和睦,這件大事一定要和子女溝通好。
老奶奶聽了后直點頭,說回家跟子女商量,然后再來一趟辦理手續(xù)。白發(fā)蒼蒼的吳老,送走同樣白發(fā)蒼蒼的老奶奶。一轉頭,他跟記者說:“像這樣慕名而來的老人家,最近是越來越多了。”
66歲的趙希文就是其中一位,也是郵電新村紅十字愛心社第42位捐獻遺體志愿者。“我從瑤海區(qū)坐了17路公交車才找到這里,8月28日填了表,現(xiàn)在和大家站到了同一個隊伍。”趙希文說。說話鏗鏘有力的趙希文,一直都有捐獻遺體的想法,可是不知道怎么實現(xiàn),需要辦理什么手續(xù)。這下找到了“組織”,趙希文了一樁心事。
“他從城東來的,我是從城西來的。我們因捐獻這件事志同道合,在這里相識相聚。”73歲的張文勤說。前兩年他患腦梗,后遺癥害得他有時連兒子的名字都想不起來。后來,他看到郵電新村紅十字愛心社的宣傳報道,讓他難以忘懷。住在十幾公里以外的他,搭了一個多小時公交跑到郵電新村申請捐獻。
截至目前,郵電新村愛心社已有42位老人,辦理了捐獻遺體的申請登記手續(xù)。他們平時經常走動,相互溝通交流。逢年過節(jié)開個茶話會,有誰生病或住院,相約上門慰問,互相有個關照。
62歲的苗貝是愛心社里“最年輕”的捐獻志愿者。去年,她因結腸癌住院治療,大家伙兒相約去看望她,讓她覺得十分溫暖。“走了一趟鬼門關,越發(fā)覺得捐獻遺體特別有意義,讓醫(yī)生研究研究這個病,以后的人就少遭點罪。”苗貝笑著說。
“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誕生一樣,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樣,都是光照人間。”這兩句詩正在老人們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
“捐獻遺體要跨過幾道坎”
在愛心社里,擺在記者眼前的42張捐獻遺體申請表,每一張申請表的背后既有溫暖的故事,又有意料中的爭執(zhí)。
為什么是郵電新村呢?這里的捐獻“傳統(tǒng)”要從19年前說起,要從第一例捐獻遺體志愿者吳朗說起。2002年,曾任省郵電系統(tǒng)一把手的吳朗,深知快到生命盡頭,他拜托老伴和好友多方打聽,如何才能捐獻遺體供醫(yī)學研究。
吳朗去世后,實現(xiàn)了他的心愿,后來他的愛人馬毅興也申請捐獻遺體。“老伴走在我前頭,他的一輩子令人尊敬。我也要跟他一樣,我們夫妻倆都要捐獻遺體。”92歲的馬毅興奶奶說。
42位老人中有9對夫妻,還有母女一起來填表,同學“抱團”來申請。像這樣,由一位老人帶動身邊親友的情況并不少見。
葉偉真帶回家的捐獻志愿表,被91歲的母親朱秀英看到,老人家執(zhí)意也要申請捐獻遺體。“人的一生有長有短,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社會做貢獻是好事。”這句話,朱秀英老人經常掛在嘴邊。
在一次老同學聚會的閑聊中,汪桂蘭老人聊到自己申請了捐獻遺體,同學們當場為她鼓掌,還熱切地向她打聽怎么填表,需要辦理什么手續(xù)。“我們都是學醫(yī)的,根本不需要動員和宣傳,大家都明白這件事的意義。”汪桂蘭說。
有人伸出了大拇指,也有人直搖頭。“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在中國人傳統(tǒng)觀念里根深蒂固,像一張無形的大網束縛著人們的思想。“沒法接受”是很多老人聽到捐獻遺體的第一反應。平時,愛心社的老人們舉著小紅旗和牌子,走上大街小巷,走到周邊社區(qū),向路人普及捐獻遺體知識,時常也會遭遇路人的不理解。
有人見到吳榮坤,還沒等他開口說話就扭頭跑,還揶揄道:“人還活著呢,老說遺體干嗎。”有的老年人能接受捐獻遺體,但往往在子女身上“卡殼”。有的子女們受世俗觀念的影響,總覺得這是一種不孝順的行為,怕被人戳脊梁骨。也有老人被他們的話打動了,回家跟兒女商量卻被“訓”了一頓。
“捐獻遺體這條路不平坦,必須要跨過幾道坎,首先是思想觀念上的。人家一聽說我們是宣傳捐獻遺體的,都說佩服佩服,但不能跟自己的爸媽說這事。”吳秀英老人苦笑著說。
“需求與現(xiàn)實差距依舊很大”
近年來,郵電新村愛心社的“名氣”越來越大,捐獻遺體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像生命贊歌一樣越唱越響。
“捐獻遺體器官是一種崇高的行為,這既是一種奉獻精神,又是一種科學精神。遺體捐獻工作的一個重點,是給予捐獻者和家屬們更多的人文關懷。”省紅十字會組織宣傳和捐獻事業(yè)部副部長、“三獻辦”主任湯常榮說。合肥、阜陽、池州、宣城、黃山等地鼓勵志愿者成立志愿服務隊,在社區(qū)、鄉(xiāng)村大力宣傳遺體捐獻事業(yè)。截至2021年6月,全省共有5000余人登記成為遺體捐獻志愿者,用“最后饋贈”照亮生命希望。
據(jù)了解,省紅十字會先后在安徽醫(yī)科大學、皖南醫(yī)學院、蚌埠醫(yī)學院和安徽理工大學設立遺體接受站。省紅十字會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園內設立安徽省紅十字遺體器官角膜捐獻者紀念碑林,供捐獻者家屬和社會各界瞻仰紀念。每年春分時節(jié),全省各地紅十字會舉行形式多樣的緬懷紀念活動,追思捐獻者,宣傳捐獻者的感人事跡。
“雖然這兩年主動表達遺體捐獻意愿的老年人逐漸增加,但相對于學校實際教學和科研需求,人體器官和遺體供需矛盾依然嚴峻,差距依舊很大。”省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中心安醫(yī)大接受站副站長付杰說。付杰在安徽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解剖教研室已工作30余年,安醫(yī)大接受站每年會接收約300例捐獻志愿申請。
捐獻遺體是對生命的禮贊,因人性光輝而永恒。在安徽醫(yī)科大學,每一個新學年的開學典禮上、每一屆醫(yī)學生的第一次解剖課前,醫(yī)學院的師生都會集體為“大體老師”們舉行莊重的默哀儀式,致以崇高的敬意。
“醫(yī)學院校的學生都必須接受基礎醫(yī)學的學習,人體解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體老師’可以說是以自己軀體作為教材,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人體的真實構造,每一根神經的分布,每一個器官的位置。”付杰說。他認為,由于我省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病的研究需求劇增,捐獻遺體對于推進相關研究極為重要。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