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戰步伐激進、步步有聲,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績。但新形勢下脫貧攻堅形式依然嚴峻。如何打嬴這場硬仗,成為我們每個基層黨員干部值得深思的問題。”安徽省人大代表、蚌埠市懷遠縣五郢村黨支部書記江玉付認為,扶貧工作只有在“精神扶貧”上下功夫,才能從根源上拔掉“窮根”。因此他建議建立以村為單位開設社會公益大講堂以解決這一問題。
江玉付告訴央廣網記者,長期以來,廣大農村貧困地區囿于自然條件、地理位置、思想意識、法律意識、受教育程度及生產生活方式的固化,加上教育資源落后、就業渠道和就業條件貧乏,經濟發展滯后,裹足不前。
很多貧困戶生產生活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等、要、靠”的被動思想和幫而不富,助而不強的消積現狀等一系列“精神貧困”現象亟待改變。扶貧先持智,治貧先治愚。因此他認為,扶貧工作只有在“精神扶貧”上下功夫,才能從根源上拔掉“窮根”。
針對這一問題,江玉付建議建立以村為單位開設社會公益大講堂,開展定期及不定期的以十九大精神、優良傳統文化、文藝匯演、普法知識講座、公共醫療衛生病癥預防、專業技術培訓等為課題的精神扶貧下鄉活動。號召文聯、社會團體、機關、高校、公安、醫院骨干下基層,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文化下鄉活動。
通過這類形式,讓廣大村民的心熱起來,干勁足起來,幸福感、獲得感強起來。通過學習,讓村民們的生產技能不斷提高,就業范圍不斷擴大;通過醫學疾病預防愚昧落后的思想不斷改變,因病致貧現象不再發生;通過法律常識學習讓村民們學法、尊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通過優良傳統文化學習,讓良好的家風家教得以發揚和傳承。
江玉付說,建立村公益文化大講堂有利于豐富村民們的業余文化生活,為廣大村民添智慧、增志氣,培養一批有頭腦、有技能、懂農業、愛農村,敢為人先,敢于從貧困中走出來,發家致富的領頭羊。形成致富奔小康路上你追我趕、齊頭并進、奮發向上的良好風氣。
責任編輯: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