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服務貿易正日益成為開辟貿易新增長點、穩定貿易基本盤的關鍵支撐,在助力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貿易業態創新、深化市場化改革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現代服務貿易的蓬勃發展,得益于數字技術帶來的服務產品可貿易性的增強。在新形勢下,服務貿易也深刻融入數字經濟的發展浪潮,呈現出一些區別于傳統產業與服務業態的新特征。
一是服務貿易空間和范圍的擴張。傳統服務產品往往由于生產和消費環節的不可分割性而不具備遠程貿易的可能性。但數字技術的發展卻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服務產品“不可貿易”的局限,包括金融、咨詢、教育、醫療等在內的眾多服務產業都可以借助數字技術實現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的遠程傳輸,并成為國際貿易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可貿易性大幅增強的背景下,服務貿易也在與制造業深度融合,通過延展產業鏈條,為制成品提供售后及附加服務,甚至開辟出“以租代售”的新型商業模式。制造業呈現出的“服務化”趨勢,進一步拓展了服務貿易的空間。
二是服務產品將實現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的過渡。由于服務產品具有較強的個體化特征,難以用傳統的“流水線”模式進行標準化生產,傳統服務業呈現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色彩。隨著機器學習、大語言模型等技術的突破,人工智能逐漸在軟件、設計、文案、客戶服務、藝術創作等領域取代傳統的人力資本,未來的服務產品也將由此具有更多的“資本密集型”特征。
三是文化距離將取代地理距離成為影響貿易規模的重要因素。在傳統“引力模型”的認知下,地理距離決定的運輸成本是影響貿易規模的核心要素之一。但在數字經濟條件下,近乎為零的運輸成本使得地理距離對服務貿易的影響大幅下降。同時,由于服務產品本身包含的文化特征,國家之間的一些“隱性”的距離,如文化距離和制度距離等對于數字貿易的影響則會進一步凸顯。
四是服務貿易將呈現出交易平臺化、產品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特征。作為一種直接匯聚用戶和供應商的典型雙邊市場,平臺經濟是依托大量信息與數據的現代服務貿易最具效率的交易方式。得益于平臺經濟帶來的“長尾效應”,一些在傳統市場上難以得到滿足的小眾需求也能夠形成足夠的市場規模,并催生針對這些需求的個性化和定制化服務產品,產品的多樣化程度也由此得到極大提升。
根據建設貿易強國的總體要求,未來服務貿易發展的戰略目標包括貿易規模進一步擴大、貿易結構更加優化、監管體制進一步健全、安全體系基本建立、對經濟發展和民生福利的拉動作用有效凸顯等內容。在數字經濟時代,可以從以下路徑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
以數字技術為引領深化服務貿易創新。數字技術是現代服務貿易的核心技術基礎,未來服務貿易的發展也應緊跟數字技術的發展趨勢,通過加強與數字技術配套的硬環境和軟環境建設,鼓勵服務企業扎實推進技術創新與應用。在硬環境方面,著力開展包括新一代通信網絡、數據存儲與遠程計算終端、公共信息平臺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傳統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改造;在軟環境方面,進一步完善包括數字技術創新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兼顧安全與發展的數據要素管理制度,建立符合技術創新規律和產業創新發展要求的產業扶持政策體系,并打通部門間的信息壁壘,引領行政審批與監管流程的簡化。
以制度創新深化服務業對外開放。擴大服務業的對外開放,吸引高水平外資服務企業的投資是提升服務貿易主體質量的重要一環。近年來,我國服務領域在市場準入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但仍存在部分深層制度壁壘。要以制度創新為引領,著力破除相關的體制性障礙,包括根據產業發展情況進一步放寬法律、醫療、教育、文化等存在較多準入限制領域的市場準入。在全國或區域層面統一服務業的資質認定標準,實現資質證明互通互認。梳理和削減影響服務業市場準入的各類隱性制度壁壘。解決外籍人士在華旅居、從業和消費的障礙,形成以良好營商環境吸引外資企業的區位優勢。
以產業融合推動不同領域協同發展。服務貿易的發展與制造業乃至服務業內部各產業的協同發展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以“制造業服務化”為契機,積極拓展制造業的產業鏈條,將上游的市場調研、研發設計和下游的維修、保養及衍生服務性需求納入產業體系,并利用自動化與智能制造、遠程控制與3D打印等先進技術發展新型制造代工服務,為服務貿易創造新增長點。以“范圍經濟”推動服務業內部各產業,如旅游、運輸與醫療、教育、文娛等產業的充分聯動,實現服務貿易的集群式發展。
以核心競爭力為根基開拓國際市場。伴隨我國服務產業的發展以及服務企業競爭力的增強,“走出去”將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內服務企業的必然選擇。在這一過程中,應鼓勵企業結合本地區、本產業的實際情況和優勢,立足底層技術、應用場景、業態等的全方位創新以及對傳統民族文化的充分發掘,培育中國服務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依據互聯網時代的思維和信息短平快、碎片化、分散化的傳播特點選擇合適的宣傳推廣渠道與方式。國內企業還應當積極對接各類國際服務貿易規則,同國外行業龍頭企業開展技術開發、市場拓展等方面的合作,并在成熟領域積極推進中國標準的輸出。
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統領兼顧開放與安全。服務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應尤其重視安全體系的建設。從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高度審視服務領域的開放與安全,在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的同時應建立必要的運營規則與合規監管體系,明確監管部門的職責,實現從“準入前審批”向“準入后監管”的轉變。完善相關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防范核心技術外泄的出口管制制度與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確保國家安全與個人隱私的數據要素監管制度,以及文化產品相關的分級分類監管制度等。堅持服務業開放領域的“底線思維”,科學評估各類服務產業的開放風險,明確敏感行業的開放等級和限度,避免“為開放而開放”問題的產生。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國際經貿研究室主任)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