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網民規模已超過11億人,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創造了成效顯著的數字經濟,形成了極富活力的網民群體,也為網絡空間治理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合成等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文化生產、傳播和影響的不確定性日益凸顯,其中潛藏的隱患和風險日益加劇,嚴重威脅著網絡文明建設。因此,以科技賦能網絡文明建設,匯聚與傳播網絡正能量顯得尤為緊迫。
以科技助力網絡內容提質增效,引領網絡文明供給革新。網絡空間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交流思想、傳承文化的重要平臺。網絡內容的供給質量參差不齊,虛假信息、低俗內容等網絡亂象時有發生,嚴重損害了網絡文明的健康發展。科技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力量,正全方位賦能網絡內容供給提質增效,引領網絡文明內容供給發生深刻革新。一方面要精準定制。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應用,讓內容創作者能夠精準把握受眾需求和興趣偏好。可通過分析海量的用戶數據,了解不同年齡段、不同地域用戶的喜好,精準鎖定創作方向和熱點話題,幫助創作者生產出更具針對性和吸引力的內容。另一方面要創新表達。以往那種單一的文字和圖片已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驗需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沉浸式技術,給網絡內容帶來全新的表達。VR通過創建完全虛擬的環境,讓人們身臨其境地體驗各種場景,如虛擬旅游、虛擬博物館等,極大地增強了教育、娛樂和文化體驗。AR則通過在現實世界中疊加虛擬信息,增強受眾對現實環境的感知,被廣泛應用于商業營銷、教育培訓和互動娛樂等領域。這些技術不僅支持多感官體驗,還能實現故事敘述和社交互動,為老百姓帶來更加豐富和生動的內容體驗,為網絡內容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維度。
以科技助力網絡平臺創新拓展,開啟網絡文明傳播新篇。內容創作完成后,還需借助有效的傳播渠道,才能實現其價值和影響力。科技創新正全方位、多維度賦能網絡傳播,推動網絡文明傳播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一是增強傳播精準度,滿足個性化需求。借助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精準把握用戶偏好,實現內容的個性化推薦。可通過用戶畫像技術,綜合考量用戶的瀏覽歷史、興趣愛好、地理位置等多維度信息,為不同用戶群體量身定制符合其需求的內容。同時,利用智能推送系統,確保信息在合適的時間、以合適的方式觸達目標受眾,提高信息傳播的效率和效果。這種精準傳播模式不僅提升了用戶體驗,還增強了主流媒體在輿論引導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確保信息傳播更加有的放矢。二是拓展傳播渠道,打破傳播邊界。目前在內容傳播上,除了以黨報黨刊、通訊社、電臺電視臺、官方新聞網為代表的主流媒體平臺,還有社交媒體平臺、視頻平臺、新聞客戶端、自媒體平臺等新興媒體平臺,主流媒體應積極入駐各類新興平臺,實現多渠道分發,擴大內容的覆蓋范圍。同時,利用5G、物聯網等技術,將內容傳播到智能設備、公共場所顯示屏等更多終端,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此外,加強與國際媒體合作,通過多語言內容和海外平臺,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際傳播能力,讓主流聲音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增強國際影響力。三是提升傳播速度,實現即時傳播。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快速傳遞準確信息至關重要。利用5G、大數據等技術,主流媒體可構建高速傳播網絡,確保新聞事件發生瞬間,信息即刻推送至廣大受眾。同時,優化內容生產流程,縮短編輯、審核時間,提高信息發布的時效性。例如,在重大突發事件中,通過直播、短視頻等形式,第一時間發布現場情況,讓公眾及時了解真相,增強媒體公信力與引導力,確保主流聲音在輿論場中占據主動地位。
以科技助力網絡監測精準預警,捍衛網絡文明安全底線。科技在網絡監管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多種手段賦能監管工作,提升監管效能和精準度,形成“事前預警—事中處置—事后溯源”的閉環監管框架。首先,事前預警。借助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對網絡信息進行實時監測與深度分析,精準識別潛在風險與異常行為。可通過構建風險預警模型,結合關鍵詞篩選、行為畫像等方式,提前發現虛假信息、網絡欺詐、違規內容等苗頭性問題。同時,利用數據碰撞分析,關聯多源數據,預判輿情燃點,實現風險的早發現、早研判、早處置,為網絡文明安全筑牢第一道防線,確保網絡空間的清朗與穩定。其次,事中處置。在監測到異常行為或風險時,迅速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借助自動化響應系統與智能決策技術,向相關平臺發送警示信息,并同步向監管人員推送詳細的風險報告。同時,運用智能執法系統,依據預設規則自動分級分類處理違規行為,輕微違規及時警告整改,嚴重違規立即采取強制措施,如暫停服務、凍結賬戶等,防止風險擴散。此外,運用數據加密與訪問控制技術,保護用戶數據隱私和安全,防止數據泄露和濫用。最后,事后溯源。借助區塊鏈存證、數據挖掘與關聯分析等前沿科技手段,對網絡違規行為進行精準溯源,確保數據不可篡改,完整記錄違規行為的全過程。分析違規行為的傳播路徑、影響范圍和時間節點,深入剖析問題根源,為后續的監管和治理提供翔實依據。同時,利用數據挖掘技術,總結違規行為的特征和規律,優化風險預警模型,提升監測預警的精準度。事后溯源不僅有助于追究責任,還能為完善網絡監管機制、防范類似問題再次發生提供有力支持,切實捍衛網絡文明的安全底線。
以科技賦能網絡文明新風尚,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網絡空間健康有序發展的關鍵力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有理由相信,科技將進一步深度賦能網絡文明,不斷完善技術體系、優化應用模式,為構建更加清朗、和諧、富有活力的網絡空間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黨校研究基地)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