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高能級科創平臺集聚政產學研各類創新要素于一體,是激發這個第一動力的“催化劑”。我們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有效發揮高能級科創平臺作用,積極探索讓這些力量發揮出更大集聚效應、輻射效應、聯動效應的途徑和方法,從而更好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
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的重要意義
高能級科創平臺包括國家實驗室、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群等,具有關鍵性、原創性、引領性重大成果源源不斷產出能力,強大的高端資源集聚能力和巨大產業帶動力、輻射力,既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的國家戰略性創新引擎,也是區域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的“塔尖重器”,更是科技創新策源地的核心載體和重要依托。
高能級科創平臺為科技創新策源地提供強大的驅動力、物質技術基礎。國家實驗室、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科研機構,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具有多學科交叉、人才密集和重大科技任務建制化組織的優勢,承擔國家賦予的破解“卡脖子”難題的戰略使命,為建設科技創新策源地提供了強大動力。大科學裝置集群在特定區域內集聚多個相互關聯、功能互補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通過協同管理和共享機制形成有機整體,為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提供綜合性的極限研究手段,為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提供戰略支撐。
高能級科創平臺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與產業深度融合,推動科技創新策源地源源不斷產出關鍵核心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真正發揮“策源”功能,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大源動力,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抓手。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圍繞核科學與技術開展研究,將成果轉化應用作為重要績效指標,通過技術許可和合作研發推動創新技術的市場化。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依托同步加速器、大氣模擬室等大科學裝置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推動開放共享和技術突破,與產業構建了多維度、全鏈條的協同創新體系。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成立專門機構組織實施技術轉移轉化,推動生命科學、信息電子、能源環保產業發展。
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的安徽實踐
近年來,安徽省委、省政府前瞻布局,搶抓機遇,推動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體制新動能不斷涌現,構建起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引領、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樞紐、大科學裝置集群為基石、雙一流高校和學科為支撐的多層次高能級科創平臺創新體系,在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上形成了先發優勢。目前,有全國首批國家實驗室1家,已建、在建和擬建大科學裝置13個,全國重點實驗室23家,建設了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等5個領域高能級研究機構,建成了一批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和前沿交叉平臺。
積極爭取、全力服務保障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皖落地、建設、發展,支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在皖“國家隊”聚焦國家戰略需求開展建制化攻堅,在國際科技競爭中發揮“掰手腕”作用。“人造太陽”創造“億度千秒”新的世界紀錄、穩態強磁場接連刷新世界最高穩態磁場、“祖沖之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領跑全球、“本源悟空”刷新我國自主量子算力服務規模紀錄、“天都”雙星實現繞月編隊飛行——這些重大突破,彰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對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的引領帶動作用。
圍繞安徽產業布局,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五大研究院,構建“平臺+企業+產業”格局,一批高科技企業快速成長,發揮了集聚、輻射、聯動效應。利用大科學裝置集群集聚優勢,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進大科學裝置“沿途下蛋”,加速培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量子信息、核聚變、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近五年,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以大科學裝置衍生技術為核心,累計授權發明專利2000多件,連續3年落地在安徽的成果轉化與技術合同交易額補助居在皖高校院所第一。
看到成績的同時,安徽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還面臨著多重挑戰。在協同創新方面,大科學裝置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攻關機制仍需完善;在產業帶動方面,創新鏈與產業鏈有組織的深度融合需要加強。如何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提升平臺運行效率等,也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入思考和破解的重要課題。
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的路徑思考
強化戰略布局,進一步完善高能級科創平臺體系。高能級科創平臺體系的布局和建設,必須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健全省委科技委統籌協調機制,構建全省“一盤棋”推進、多主體協同、全方位保障的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格局。全力服務保障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支持合肥國家實驗室鞏固量子科技領域領先優勢,高水平服務保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搶占科技制高點核心任務。謀劃建設新的高能級科創平臺,一方面,聚焦優勢領域,推動一批大科學裝置和前沿交叉研究平臺納入國家“十五五”規劃,爭創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另一方面,繼續積極爭取承接國家重大科技發展戰略布局在安徽落地。促進高能級科創平臺聯動發展,推動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與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聯動共研,深度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共同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提升安徽在國家創新格局中的戰略位勢。
提升運行效能,促進高能級科創平臺重大成果產出。著力提升平臺運行質量和效益,推動高能級科創平臺從“建好”向“用好”轉變。創新管理服務機制,建立專業化、精細化的運行管理體系,重點健全“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完善從項目立項、設施運行到成果產出的全過程管理制度。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統籌解決平臺運行中遇到的資源配置、人才保障等關鍵問題,最大限度提高平臺利用率和運行效率。強化問題導向,支持依托平臺承擔更多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省重點研發計劃,圍繞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等三大科創高地,組織跨學科、跨機構聯合攻關,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依托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合肥同步輻射裝置等公共實驗設施類平臺,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關鍵瓶頸,精準布局研發方向,重點支持具有前瞻性、顛覆性的前沿技術研究。完善評價體系,引導科研人員聚焦重大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產出更多具有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推動開放共享,充分發揮高能級科創平臺的集群效應。建立系統化資源共享機制,推動合肥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共建高端精密加工中心、超算中心、低溫液氦中心等公共支撐平臺,制定統一的開放共享標準和激勵機制,提高重大科研設施與儀器設備的利用效率。構建數字化協同創新網絡,實現科研資源在線預約、科學數據共享互通、合作需求智能匹配,促進平臺群、高校、院所與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推動人才資源互通共用,面向高能級科創平臺的共性人才需求,建立工程技術人員共享平臺,鼓勵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人才雙向流動,打造高能級科創平臺集群獨有的專業化、體系化工程技術服務隊伍,更高效支撐集群創新。
促進科產融合,完善“平臺—產業”的雙向互動機制。構建科研與產業的常態化對接機制,推動科研選題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通過“需求牽引+技術推動”雙輪驅動,確保研發方向既立足科技前沿,又面向實際應用。構建全鏈條融合模式,推行“高能級科創平臺+中試基地+產業園區+投資基金”一體化模式,系統布局概念驗證、中試熟化和工程化平臺,打通“平臺—成果—產品—產業”轉化路徑,建立“沿途下蛋”項目清單制等市場轉化機制,加速平臺創新成果商業化應用。支持高能級科創平臺聯合領軍企業共建研發中心和深度合作,聚焦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開展聯合攻關,推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研制與應用,打造未來產業孵化集聚區,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耦合。
發揮獨特優勢,強化高能級科創平臺的人才集聚功能。發揮平臺“磁場效應”,依托大科學裝置等平臺資源優勢,面向全球精準引進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及創新團隊。建立“政府保障、平臺用人、社會支持”的多方協同引才機制,實現“以平臺引人才、以環境留人才”。以重大任務牽引人才發展,圍繞大科學裝置運行和重大科研項目需求,以平臺聚項目、以項目引人才、以人才促發展,構建“平臺—任務—人才”相互支撐的生態。完善開放共享、育用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推動平臺科研設施和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吸引國內外科學家來皖開展合作研究。深化“平臺+高校+企業”協同育人,推動人才在平臺、高校與企業間有序流動,形成“引得進、育得強、用得好”的人才發展生態。
帶動國際合作,促進平臺服務國家開放合作戰略。主動發起和牽頭國際大科學計劃與工程,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和科研團隊共同參與,打造以我為主的國際科技合作范式,提升在國際科技合作與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打造高能級科創平臺開放合作樞紐節點,探索建設面向國際開放的實驗室,吸引國際科技組織、世界一流高校院所和頭部企業共建聯合研究中心,構筑全球創新資源匯聚集散地,使高能級科創平臺成為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關鍵支點。深度融入全球創新體系,構建長期穩定、互利共贏的國際科技合作網絡,在開放合作中保障國家科技安全、服務科技強國戰略。
■ 劉建國
(作者系安徽省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