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蔽覈鴮W士、碩士、博士學位評定所需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和碩士、博士學位論文,一般情況下都是學位申請者在其導師指導下完成的。導學關系作為研究生階段核心的社會關系,存在于導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過程中,既深刻影響研究生求學的過程,還作為一種“師承”關系貫穿于導師和學生的生涯始終。立足于導學關系,構建符合新時代研究生特點的“導學思政”體系,促進導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貫徹思政教育,對強化導師立德樹人意識、提升高校立德樹人成效具有重要意義。
導學思政建構了高校立德樹人的新探索。不同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導學思政以導學關系為載體,以多元化的互動場景為紐帶,發揮導學互動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互動中實現凝聚共識和價值認同,對于導師和學生兩個群體都能發揮思想引領效果的思想教育理念,從而實現導學思政與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協同前行、相互支撐,構建符合研究生特點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導師在傳授專業知識同時,也在品格塑造、行為引導、價值觀引領三維視野中,發揮人生導師的育人價值,導師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既是經師,也是人師。研究生在“導學思政”范式中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與導師建立起基于共同興趣、共同需求的良性互動。因此,充分利用好導學思政這個研究生人才培養的關鍵渠道,不僅能夠有效實現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協同,發揮育人合力,更是基于研究生培養規律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必然選擇,極大拓展了高校立德樹人空間和領域。
導學思政凝聚了高校“三全”育人的合力。從全員育人看,導學思政意在打造以研究生導師為核心,發揮導師群體、思政干部群體、研究生黨團組織等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調動導學雙向互動育人機制,釋放研究生相對本科生知識較為豐富、思想較為成熟、社會角色多元等特質,發揮好研究生朋輩群體之間互助育人效果,聯通了原本各自獨立的教師思政和學生思政體系,形成了師生育人育己的合力。從全過程育人看,“導學思政”以導學關系為依托,涵蓋了研究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培養全過程,從招生選拔、論文選題開題、社會實踐活動、職業規劃乃至日?;咏涣?,這些都搭建起“導學思政”的場域,也無時不滲透著價值引領、人文關懷和文化傳承等思政育人元素。從全方位育人看,“導學思政”構筑起理論引導、實踐育人和以文化人的全方位育人模式。導學思政不是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之外另外實施的某種特殊類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只是在研究生教育階段特有的、原本就一直存在著的導學關系中植入立德樹人的理念,挖掘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三者有機融合。
導學思政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在原有的理論引導、實踐育人之外,導學思政擴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的新視野,增設了學術育人、價值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新思路。導師自身的學術追求、人文素養和價值觀念通過日?;踊蝻@性或潛隱地影響學子。著名教育家葉嘉瑩先生說“師弟因緣逾骨肉,書生志意托謳吟”。導學思政極大強固了導師對學子立德樹人的主體責任意識,育才與育德疊加共振,導學活動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是價值觀的傳承,實現了將學術科研活動與道德價值覺醒充分交織。實踐證明,通識教育能夠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取決于誰來引導學生思想、引導到何處去。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肩負著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導師是學子學術上的鋪路人,導學思政在此層面更多是學術品位、學術道德的學術傳承;導師是學子生活中的同路人,導學思政在此層面上更多是文化品位、人文修養的文化傳承;導師還是學子職業規劃上的指路人,導學思政在此層面上更多是職業操守、職業道德的價值觀傳承。導學思政凝聚導學雙向育人合力,導學互動互評可以在實踐中磨合出價值觀統一的團隊意識、平等自由的溝通意識、教學相長的合作意識、互利互助的共贏意識,從而催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師生共同體意識。
開展導學思政建設,要提高導師主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愿,挖掘導學活動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高校要加強引領,調動導師育人情懷,增強導師落實立德樹人的意愿;要加強對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責任的監督,建立對導師全程性和跟蹤性的育人評價機制;要建立激勵機制,對導學關系融洽、導學工作突出的導師和導學團隊給予表彰,梳理典型示范,促使高?!皩W思政”建設從自發走向自覺;要加強科學指導和培訓,解決好導師“會做”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讓導師掌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技巧”,探索推動高?!皩W思政工作坊”建設;要配足導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暢通導學關系溝通的路徑,及時解決研究生心理危機,搭建導師與研究生思政干部隊伍協同聯動的平臺和機制,為導師開展心理咨詢、就業指導、職業規劃等工作提供專業支持。
崔蘭海 李震靜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安徽醫科大學基地)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