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安徽的“金色名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安徽要實現彎道超車、跨越發展,在“十四五”時期全國省區市排位中繼續往前趕,關鍵靠創新。融入長三角的安徽,近年來創新成績突出,區域創新能力躍升至全國第7位,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5萬家,已成為長三角的“正式生”。安徽要爭當長三角的“上進生”“優等生”,仍需要揚“皖”所長,繼續擦亮“金色名片”,走好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以實際為導向,明確創新方向。鼓勵創新,并不是鼓勵“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而是需要遠見,需要實事求是,需要以實際為導向,方能明確創新方向。以安徽明確汽車產業為“首位產業”為例,這是準確把握省情特征,基于安徽當前所處的歷史方位,增強高質量發展動能作出的戰略決策,也是牢牢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個安徽發展的最大機遇,縱深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的更大突破的具體體現。汽車涉及行業眾多,其對穩經濟增長具有強大的乘數效應,且安徽已有江淮、奇瑞、國軒高科等企業。因此當長三角于2023年上半年勾畫出“打造新能源汽車世界級產業集群”的新目標之后,安徽提出加快建設新能源汽車強省的目標,到2027年打造2家至3家全球一流汽車整車企業和世界級汽車自主品牌,力爭2家至3家汽車零部件企業突破500億級。未來,我們要從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高度進行謀劃,除了安徽區域內的創新外,要全方位加強與滬蘇浙市縣之間、園區之間、部門之間、企業之間等各層級各領域的合作創新;要主動謀劃推出重點項目群支持方式,協同推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和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助力重點產業原始創新和重大突破。不僅新能源汽車產業如此,從集成電路、高端儀器、低碳技術,再到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這些“頂天立地”的高科技是潮流的引領、發展的前沿,均需以實際為導向引路,轉化為“鋪天蓋地”的生產力。
以實干為基礎,培育創新人才。創新的根本在人才。這就要求我們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頂尖科技人才,努力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安徽堅持“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實施人才興皖工程,目前全省人才總量突破1100萬,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5萬家。但與滬蘇浙相比,安徽高學歷人才的絕對數與百分占比還有一定落差。全方位培養創新人才,既要培訓高精尖人才、管理人才,又要重視技能人才的培養。安徽目前已有一些好的做法。如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商學院,為高精尖人才“壓擔子”“搭臺子”“鋪路子”;成立安徽創新創業教育聯盟,推動“校企合作育人、產教助力科創”,推動產業與教育的深度對接,促進二者的良性互動;聚焦高端裝備等主導產業,打造全省職業技能大賽,學生們競相比拼“復雜部件數控多軸聯動加工技術”“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等先進的實用技術,鼓勵校長圍著廠長轉、專業圍著產業轉、教學圍著生產轉,積極培育新型產業工人。下一步,我們需要推動已有的好做法由點及面,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打造系統、適需、高層次的專業課堂,打磨一批有助于科技創新的專業課程,培育一批不畏難、不懼責、在實干中提升本領的創新人才。同時,要鏈接全球創新網絡,深化長三角高端人才引育用合作,構建開放透明、公平公正的政策和規則環境,完善人才服務體系和評價體系,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營造鼓勵創新的社會氛圍。
以實效為關鍵,轉化創新成果。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的重要環節,是國家科技創新發展鏈條的關鍵節點。當下,安徽有穩態強磁場、全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聚變堆項目園區、先進光源等“國之重器”,已成為科技創新策源地。如何以“含新量”提升“含金量”,打造“新興產業聚集地”,就亟需以實效為重點開路,打通成果轉化路徑、健全成果轉化體系、強化成果轉化保障等多方面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適應,完成從科學研究到實驗開發再到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要進一步突出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推動人財物等各種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要努力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動力,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效能,豐富科技成果轉化融資渠道,推廣“賦權+轉讓+約定收益”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新模式,杜絕“重項目立項,輕科學研究”的傾向,進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助推科技創新再上新臺階。
安徽“起家”靠創新,未來“發家”更要靠創新。安徽要牢牢把握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這個抓手,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個安徽發展的最大機遇,高位引領統籌規劃,構筑更好“軟硬環境”,把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量”,奮力在深化科技和產業創新上當先鋒。
(作者:趙 征 李家林 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