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202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建設綠色江淮美好家園”。城鄉建設是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我們要協同推進城鄉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著力解決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的城鄉不平衡問題。
著力城鄉協同降碳。面對嚴重資源環境問題,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從而降低生態系統的碳含量,是破解我國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迫切需要。我們必須把系統觀念貫穿“雙碳”工作全過程,實行城鄉碳資源合理開發、碳物質高效利用、碳排放物吸收和回用;依靠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提升城鄉生產生活碳資源的轉換效率,降低碳排放強度,增加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對太陽能等新能源的消納能力;科學規劃和實施碳匯林建設等項目,積極發展碳吸收種植業,維護和提升生態碳匯能力,以更多碳吸收去抵消碳排放,讓城鄉人民群眾共享藍天白云生態福祉,同時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貢獻中國力量。安徽要緊密結合自身實際因地制宜,健全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積極開展節能降碳診斷服務,支持傳統企業實施減排降耗升級改造;高水平建設全國林長制改革示范區,加快構建省級林業碳票制度;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開展長三角區域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啟動第二批零碳產業園區建設,全面運行“雙碳”管理一體化平臺;充分發揮農業大省作用,做好碳吸收種植業文章;力促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大新能源開發利用力度。
促進城鄉協同減污。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等各類環境問題嚴重制約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我們要抓緊關涉城鄉的大江大河流域環境生態綜合治理;堅定實施大氣、水體、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整治污染存量、防范污染變量、遏制污染增量;統籌推進“地上”與“地下”污染綜合防治,遏止地上地下污染的相互連接和再度滋生。安徽要堅定實施好長江大保護計劃,強化巢湖全流域系統治理,開展淮河流域水質提升攻堅行動,升級打造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推進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加快全省域“無廢城市”建設;統籌安排城市污水管網提升改造、城鄉污水調蓄凈化等污染防治;下大氣力解決噪聲、油煙、惡臭等群眾家門口的環境問題,堅決防止治理后再污染。
推深城鄉協同擴綠。綠色是生態系統的主色調,生態系統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基礎。擴綠的要旨在于通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造林綠化和生態修復,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裨益降碳減污、經濟發展和民生福祉。我們必須因地制宜綠化美化村鎮,建設市域和城市綠道,推進山地造林、丘陵增綠、灘地興林,實施石質山地、廢棄礦山等生態化改造,大幅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林木綠化率;自然恢復與人為修復相結合,加大濕地恢復、崩岸治理、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促使自然濕地和自然保護區增量提質。安徽要堅決扛起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政治責任,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加強長江防護林、公益林保護;與浙江共同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樣板區;探索形成林長制改革經驗和模式,全面提升城鄉綠化美化水平。
推動城鄉協同增長。推動城鄉協同增長是平衡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推動城鄉協同增長的關鍵在于協同培育和發展城鄉新質生產力。我們必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體制機制,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遇,促使城鄉勞動諸要素向“新”提“質”、優化配置和協同增效;以綠色智能技術創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有序發展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動產業向“高”攀登、向“智”發力、向“綠”而行,聚力產業鏈、價值鏈、技術鏈等在城鄉延展,構建城鄉連體循環的現代化綠色產業體系。安徽要把打造“三地一區”與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相結合,促進城鄉資源雙向流動,讓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土地和數據等生產要素向發展城鄉新質生產力集聚,構建具有安徽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實施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培育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天地一體通信、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著力鋼鐵、有色、化工、紡織、建材建筑、種植養殖等傳統產業的“數綠”改造升級;拓展生態高顏值到經濟高價值的轉化路徑,高水平建設江淮糧倉,優化升級森林食品、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林下經濟。(閆莉 婁博華)
(作者單位:合肥工業大學)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