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變化,才能贏得主動,這是創新的邏輯,也是打開發展之門的鑰匙。
近日,天津大學的劉洪教授拿到了下學期的新課表。3年前,由他主講、原屬電氣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的“電力系統基礎”課程,被劃入未來技術學院。結合新型儲能專業需求,學校打破院系“圍墻”,組建跨學科團隊。與劉洪一起“跨界”工作的,還有材料、機械等其他十幾個專業的老師。依據新的考核機制,他們將圍繞企業需求,帶領學生設計相關產品。
拆“墻”也是搭“橋”。如今,面對前沿重大科學問題,“單打獨斗”式創新已顯乏力。打破學科間無形的“墻”,促進不同領域知識交叉融合、協同創新,正在成為新趨勢。以新型儲能技術攻關為例,就離不開電氣、材料、機械等多領域知識的支撐。從實踐來看,學科的交界處,恰是有可能產生重大科學突破的地方。
拆“墻”搭“橋”,也是在建生態。在整個創新體系中,“教”如土壤,是產業創新的源頭供給,為營造創新生態注入活水;“產”如樹苗,既扎根土壤生長,又會根據環境變化,向土壤釋放新的需求信號。兩者緊密互動,推動知識、技術、資本、人才更加順暢地流動,方能讓創新生態生機勃勃。教育是創新的源頭,需要在基礎領域“深挖井”,也需打開視野,主動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為產業創新提供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當“教”不再只盯著書本里的道理,而是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產”與“教”就能實現更加密切的同頻共振,為創新發展賦能助力。
機制“活”,源頭創新的水才能“活”。以往教師、科研人員的主戰場在課堂、在實驗室,怎樣讓他們更積極主動對接企業,面向生產一線開展創新?改革是關鍵。天津大學啟動教師績效考核機制改革,讓“跨界”老師嘗到圍繞產業做學問的甜頭;天開高教科創園用實打實的支持,幫不少高校教師完成從“育人者”到“創業者”角色的轉變……以需求為導向、以發展為目標部署改革,打破體制機制藩籬,必將推動各領域書寫更加精彩的創新故事。
當有礙深度融合的“墻”越來越少、促進握手的“橋”越來越多,依靠創新驅動的新質生產力定將蓬勃發展。
(摘編自《天津日報》,原題為《突破,從敢“拆”開始》)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9日 05 版)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