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短會不上礦泉水,會場未飲完的礦泉水一律帶走”“黨員徽章個人保管好,遺失自行購買”“建立辦公用筆登記制度”……近期,多地黨政機關出臺反對“微浪費”相關規定,引發輿論關注。
放眼望去,黨政機關中習焉不察的“微浪費”有不少——人下班燈不滅、夏季空調溫度過低、打印材料字大單面等均有一定普遍性。這些看起來都是小事小節,卻絕非微不足道。所謂積少成多,細小的浪費,乘以較大的頻次,結果可能相當驚人。“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背景下,黨政機關理當帶頭厲行節儉、物盡其用。
“不慮于微,始貽于大;不防于小,終虧大德。”劍指“微浪費”,出臺可操作的具體規定,很有必要。往深里看,這些不起眼的“微浪費”之中,也可能潛藏著一些不良思想病灶,比如,反正用公家資源,大手大腳也不心疼。而作風口子往往都是從小處撕開并越裂越大,長此以往,任“微浪費”愈演愈烈,后續便可能是奢靡之風。
節儉樸素,力戒奢靡,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更是事關“修身”“興業”的大事。眼下,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取得良好成效。這場深刻的作風變革,彰顯的正是“作于精而成于細”的道理:從具體問題抓起,從身邊小事查起,從“舌尖上的浪費”“車輪上的腐敗”“會所里的歪風”等不正之風整治起,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才能切實讓黨風政風為之一新,讓人民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
作風建設必須抓早抓小、防微杜漸。杜絕“微浪費”,從一餐飯、一瓶水、一度電、一張紙做起,感悟厲行節儉、艱苦樸素的品德,踐行嚴于律己、行有所止的規范,爭做勤儉節約的標桿,保持清正廉潔的本色,優良作風就能更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成由節儉敗由奢,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精神永遠不能丟。如今生活條件好了,但中國仍是多項人均資源占有量處于世界較低水平的發展中國家。小節之中見黨性,細微之處見真章,黨政機關保持勤儉節約的作風,進而在全社會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價值導向,善莫大焉。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