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開會議,是常見的工作方法和手段,目的是討論解決現實問題的。而那些以會議貫徹會議、應景造勢、不解決問題的會議是典型的形式主義會議。形式主義會議既降低會議質量,又耽誤參會人的工作時間。
今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持續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作風保證的通知》強調,切實防止文山會海反彈回潮,著力提高會議質量,進一步明確減會的標準和尺度,完善負面清單,不開應景造勢、不解決問題的會議,做到真減負、減真負。力戒形式主義,持續推進“基層減負”,要防開“三種會議”。
合理確定參會人員,防止開“虎頭會議”。為彰顯會議的重要性,無論上級開會,還是本級開會,多要求一把手參會,這種會議被群眾稱謂“虎頭會議”。誠然,在一個單位,一把手是抓全面、負總責的,召開“虎頭會議”,一竿子到底,把問題都交給一把手來解決,是對問題解決最后的交代,但卻不是最好的交代。對于一個單位領導班子來說,班子成員之間工作是有明確分工的,各有各的責任,如果凡事都要一把手來落實,既不利于調動班子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形不成工作合力,也不利于班子協調團結,容易產生內部矛盾。那種事事都要開“虎頭會議”,表面看起來會議重要,實則主次不分、輕重不分、緩急不分,是形式主義在作祟。召開一個會議,哪些人參會,要根據會議的規格、議題和要求等情況來精準確定,要副職參加的決不讓一把手參加,要一把手參加的決不讓副職來頂替。參會有分工,工作才有合力。
聚焦主題解決問題,防止開“空洞會議”。毛澤東強調,一次會議要有一個主題,會議的主要精力就是解決這個主要問題。那種以會議貫徹會議,沒有明確的會議主題,或有了會議的主題卻不能解決問題的會議,就是一種“空洞會議”。開好會議,是提高會議質量的關鍵所在。高質量的會議,不在會議時間長短,不在領導報告長短,而在于圍繞會議主題,經過會前充分準備,把問題情況調研搞清、癥結找準;通過會中充分討論,把問題分析透徹、制定措施解決問題。試想,一個沒有主題的會議,或沒有會前充分準備的會議,會中的討論就沒有中心,討論就會東拉西扯、言不及義,會議的結果背離初衷。提高會議質量,會議發言者要圍繞主題,本著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的要求,講短話、講實話、講有用的話,不講與主題無關的空話、虛話和套話,節省會議時間,提高會議效果。對于基層來說,任何“空洞會議”都是負擔。
及時跟蹤會后反饋,防止開“無尾會議”。善始善終,才能善做善成。落實會議精神,貴在做實會后“半篇文章”。那種對工作有部署沒督查,對解決問題有要求沒結果的會議,被群眾稱謂“無尾會議”,或叫“半拉子會議”,達不到會議目的的。提高會議質量,還要注重寫好會后“半篇文章”。及時開展會后督查,針對會議上傳達的上級會議精神和部署的工作要求,黨委、政府督查部門要及時跟進,重點督查檢查會議精神是否傳達到位、會議安排的事項有誰來落實、落實到什么程度、遇到什么問題、能否按時交卷等,抓會議落實形成“閉環”,及時堵塞落實中的漏洞;及時對會議解決的問題進行“回頭看”,聽一聽群眾的心聲,以群眾的滿意作為衡量問題解決的標準。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