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以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和省級中心村為抓手,與傳統村落發展聯動引領、優勢疊加。目前,國家級傳統村落有280個村開展過省級中心村建設,29個村納入精品示范村建設名單;省級傳統村落中有195個村開展過省級中心村建設,25個村納入精品示范村建設名單。
走進江淮大地,青磚黛瓦的馬頭墻下,老木匠正刨著樟木花窗;村口老槐樹下,非遺傳承人教孩童學唱廬州大鼓——這不是泛黃的老照片,而是如今安徽傳統村落里尋常可見的場景。全省469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如珍珠散落江淮大地,如何讓這些承載著集體記憶的古村落既守得住鄉愁,又跟得上時代,安徽正用實踐給出答案。
保護古村落,不能只當“守護者”。近年來,安徽的有益探索就是,在于把傳統村落保護融進了和美鄉村建設的大棋局。280個國家級傳統村落變身省級中心村,29個躋身精品示范村,這些數字背后是“以用促保”的成功實踐。就像黟縣宏村,既沒讓老宅在風雨中朽壞,也沒讓村民守著金飯碗討飯吃,而是通過改善水電管網讓老房子住得舒服,借著徽派建筑特色發展民宿,村民腰包鼓了,保護古建的勁頭更足了。
集中連片開發的思路,更顯安徽人的全局觀和智慧。單個村落勢單力薄,469個串成線、連成片,就有了規模效應。比如徽州文化核心區,把散落的古村落“打包”開發,游客上午在呈坎看八卦布局,下午去唐模逛水街,晚上到潛口住古民居,形成“走一路看一路”的旅游閉環。這種“抱團取暖”的做法,既避免了同質化競爭,又讓每個村落都能分到發展紅利。
錢從哪里來?安徽的做法很實在。財政專項資金像“種子錢”,先把最瀕危的老建筑搶救下來;“村落貸”等政策工具像“引水渠”,引來社會資本參與。涇縣查濟古村就是個例子,政府先修好了百年祠堂,文旅企業接著開發了非遺工坊,村民用老手藝做油紙傘、制宣筆,三方共贏的賬算得明明白白。
保護不是把村落做成標本,發展也不能搞“一刀切”。安徽明確規定,新建房不能比老墻高,新修屋頂得用本地青瓦,這種“修舊如舊”的堅守,讓村落肌理始終是記憶中的模樣。而發展旅游、研學這些新業態,又給古村落注入了新活力。看到歙縣陽產土樓里,城里孩子跟著老農學編竹籃;聽到桐城六尺巷邊,商戶用直播賣起了傳統糕點,就知道這些古村落真正“活”起來了。
江淮大地469個傳統村落,是469個活著的文化基因庫。當這些古村落既能讓村民安居樂業,又能讓游客觸摸歷史,安徽的和美鄉村就有了最深厚的底氣。畢竟,鄉愁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青磚上的苔痕、老井里的月光,是我們走得再遠,也能找到的精神原鄉。
責任編輯:王振華